◆原 野
这对景德镇蓝釉鸭是早年间从曹家渡友谊商店古玩柜台觅得的,它们长12.5厘米,宽6.5厘米,高9.5厘米,色彩靓丽,形象生动。
鸭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之一,有野鸭和家鸭之分,家鸭由野鸭驯化而来。古人称野鸭为“凫”,称家鸭为“舒凫”或“鹜”。早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中,就出现了鸭的艺术形象。战国以后的鸭型器,多做成香盒或香薰状。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咏鸭型香熏的名句,如唐代诗人戴叔伦的“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隋代出现科举制度后,鸭与科举考试也产生了关联,由于“鸭”与“甲”谐音,故“鸭”寓意科举之“甲”是祝福前程远大、学业有成的意思。以“鸭”象征科甲,具体的寓意还要细分。以“一甲一名”为题的鸭纹吉祥图,是祝愿他人高中状元,而其他的鸭纹,只是祝愿他人在科举考试中进入“三甲”。
宋代以后,画家们也纷纷参与了描绘鸭子的行列,并赋予了鸭子更多的文化内涵。据说宋代名僧惠崇曾绘有《鸭戏图》和《飞雁图》,苏东坡后来见到这两幅画,为其题诗,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艺术家常用鸭创作题材,如,国画多见的是“凫”,水鸟,俗称“野鸭”。具体代表的意思在各个画作中不尽相同,主要是写意画中表达自由,无拘无束,亲近自然的意思。
蓝釉是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时期通过商贸进入中原,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考古发现,元代出土的孔雀蓝釉品种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到了金元时期,孔雀蓝釉已有规模化制作,但发色偏黑。在唐三彩中可以见到蓝釉,但当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低温蓝釉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易开片剥落。
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明代中后期的素三彩瓷中孔雀蓝釉使用比较频繁,用于协调多种釉色,有时还与金彩结合,制作华贵的官窑器。明代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新品种。
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出品的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