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江跃中)当前,口罩成了亿万人群生活、出行的“标配”。但用完后的废弃口罩,存在着数量激增、降解速度慢、处理方式规定不严等问题,有造成环境污染、病毒传播的极大隐患。全国政协委员王丽萍建议将废弃口罩纳入垃圾分类管理,依法管理和科学处置废弃口罩,避免废弃口罩对环境、生物和人造成危害。
“废弃口罩属于危险废物,如果处置不当,将会成为新的传播媒介,导致前功尽弃。”王丽萍说,目前对废弃口罩的处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废弃口罩的处置能力、风险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处置废弃口罩的能力与各地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水平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由于垃圾分类体系不健全,导致安全处置水平不高,想短期补齐短板并不容易。相较于处理能力提升,更大的挑战在于市民能否自觉落实废弃口罩分类单独投放,这取决于市民的风险意识和卫生素养高低。很多市民不清楚废弃口罩是扔掉还是烧掉,扔掉的话也不清楚属于有害垃圾还是生活垃圾。
另外一些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地区废弃口罩处置困难较多,多地村镇干部反映,农村住户分散,专人收集受到人力和技术的限制。同时由于处置能力有限,不少村镇很难做到“日产日清”,由此增大了风险。
王丽萍还透露,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拾荒者从垃圾桶拾取口罩使用,不法分子寻找废弃口罩进行简单处理重新售卖的情况,成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漏洞。
“废弃口罩可分为医用废弃口罩、集中隔离场所或隔离进行医学观察人员所产生的废弃口罩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废弃口罩等3种,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和人员流动的加大,废弃口罩数量必将大大增加,应该依法管理和科学处置废弃口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
王丽萍在提案中建议从严执法监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地方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整合危险废物管理、传染病防治、医疗废物管理和有害垃圾处理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尽快制定关于废弃口罩管理的专项规定。进一步强化强制性管理规定,并且保证能够得到最有力的执行。
在现有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完善有害垃圾处置制度,构建全覆盖的日常废弃口罩处置体系。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将废弃口罩处置工作落细落实。
鼓励推动口罩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紧研发可降解口罩,避免口罩对环境、生物和人造成危害,或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载体。回收处理口罩的企业也应加强相关研究,转换思路,在充分消毒的基础上“变废为宝”,有偿回收,将其转换为各类辅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