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的共享中庭空间
保留下来的铁皮大门
世界技能博物馆外景
扫码看视频
坐落于杨树浦路1578号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正在建设修缮中,将于7月开放试运营,10月正式开馆。博物馆高4层,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前身”为1922年建成的永安栈房双子楼西楼,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工业历史建筑之一。为迎接即将在上海举行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这栋临江而立整整百年的老仓库,将华丽变身为世界技能组织认可的全球首家展示职业技能的实体博物馆。
留住老味道
修旧如旧,是此次修缮的宗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修缮项目主创设计师李立介绍:“修缮有三个原则,一个是保持原本风貌的原真性,其次是新老结构要有可识别性,最后是改动的部分要有可逆性,可以恢复原状。”
为此,老建筑的大部分设计都被保留——连接东西楼仓库和黄浦江码头、行车道路的主楼梯,保持了原本方便搬货宽而缓的结构;仓库的大铁门,也是“原装”的,仅对门上的铁钉、铁皮进行了更换……
修缮运用了不少传统建筑工艺,包括建筑外立面白水泥墙的斩假石工艺,以及粉灰水泥墙的压毛工艺。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文物专管员郑峰介绍说:“光是针对建筑材料我们事先就开了2次专家评审会,一共开了六七次会。”为了让外立面墙的颜色更加还原,团队结合历史资料和建筑本身遗存调整了20多版。施工单位则是具有徐汇区天主堂、陈望道纪念馆、黑石公寓等多处历史建筑修缮经验的上海维方建筑。项目经理刘慎栋透露:“斩假石墙面的花纹,是老师傅一刀一刀手工斩凿出来的。修缮永安栈房的外墙,50多位工匠花费2个多月才最终完成。”
对建筑本身的工业痕迹,修缮团队也尽可能地保留。每层南面大厅的天花板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但百年前,没有整块光滑底板作为天花板浇筑时的模具,只能将一块一块的松木板拼接起来,最终凝固的混凝土上也留下了一节一节的木板纹理。于是,修缮团队特意将本来的模具也切割成相近大小的长条板,再拼接起来,让新浇筑的天花板也留下类似的木痕。刘慎栋解释:“虽然这些痕迹算是当时工艺的一种‘缺陷’,但这也是百年建筑技术发展的一种见证,是值得保留下来的历史痕迹。”
永安栈房最具特色的建筑结构,要数仓库内原本的81根八角棱柱,棱柱间隔6米构成正方形柱网,柱子顶部以棱角斗状柱帽承托着天花板结构,没有房梁,整栋楼属于现代风格的四层无梁楼盖结构。李立介绍:“这贯穿四层的81根柱子,并不是从上到下一模一样的,越往上层柱身越窄,承渐变状。但如果保持建筑本身结构,单层去看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李立设计在四层之间纵向错落打通天井,一来增加采光,二来沿柱子顶部向上切割掉多余的天花板,使每两层的柱子连在一起成为一根长柱,更能让参观者直观地看到棱柱的渐变结构。“这样的设计,是在‘最小干预’的基础上,从消极的保护,变成积极的改造,更好地强化了老建筑遗留的历史信息。”
赋予新功能
从百年前一处连接水路与陆路的中转仓库,到如今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展览场馆,李立表示,这栋老建筑经历的,是由单纯“服务于物”到同时“服务于人”的功能升级。原本仅用于堆放货物的空间,要变成集展览、公共活动、典藏以及办公为一体的空间,采光、照明、通风、控温、抗震等诸多功能都需重新规划。
首先,由于永安栈房始建于百年以前,当时对建筑抗震的要求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达不到现代博物馆所需要的标准。增加抗震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加固房屋的梁和柱,然而八角棱柱与无梁楼盖结构,都是这栋老楼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特色,不但不能轻易改动,更需要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参观者。所以,设计团队放弃了包裹、加固柱子的方案,采取“反梁”的方案,将增加的梁建到楼板以上,也就是上一层的地板面上。这样在大理石地面铺好之后,人们便完全察觉不到这栋无梁楼盖四层建筑里“梁”的存在。此外,此次修缮还在原本建筑死角的楼梯处增加了四个防震的核心筒,这也是国际上超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主流结构形式。李立解释:“我们是在用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来完善和保护这栋老建筑。”
老永安栈房西楼的层高并不高,最高的一层也只有4.8米,最矮的仅3.8米,这对博物馆来说本就显得局促。如果采用一般吊顶埋设空调通风管线的方案,就要在原本捉襟见肘的层高中再占据将近半米。所以,项目引用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将管线和梁一起埋在地面架空层里,空调出风口也是“不在头顶在脚下”。
除了防震,此次修缮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采光。仓库对于采光的要求很低,因此原本的永安栈房每层仅有一排长条高窗,大厅中间几乎一片漆黑。因此,李立为博物馆设计的错层天井便有了大用处。天气晴朗时,一踏进博物馆一层,就能看到从四楼顶一路倾泻下来的阳光。四层天井各自错开,呈阶梯状排布,与新增的工业风楼梯相呼应,也让采光面积变得更大。
环保也是此次修缮项目中的重要理念。2017年首次开启永安栈房修缮项目时,设计团队就在东西两栋楼中间新增了两个巨大的雨水收集器,将雨水用于博物馆日常的绿化、清洁等。本轮修缮,设计团队延续了环保思路,用与原本窗户外形一模一样的仿钢窗替换原本的钢制长条窗,增强隔热效果,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郑峰表示:“10月,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期待这栋老建筑焕发新生,成为杨浦乃至世界的技能‘C位’明星!”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