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配送小哥两次来电 特殊实习:“我在疾控中心做流调” 广告 500平方米仓库里日行5万步
第7版:上海新闻 2022-03-26

配送小哥两次来电

吴宇桢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窗外是蒙蒙细雨,我在书房安静地办公。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接起一听,原来是一位盒马配送小哥。“您的东西到了,放在小区门口的货架上。”听声音,这位小哥似乎有些疲惫。近日,我所在的小区先后进行了两次封闭式管理,附近几个小区也是如此。可以想象,配送小哥比平日更为忙碌。

放下手机,继续工作。大约两个小时后,手机又响了,还是刚才那位小哥。“我货暂时送完了,经过你小区门口,看到你的东西还没有拿,怕是要淋湿啦。”小哥表示,可以为我的东西挪个地方避避雨。

“谢谢你!”我的心里立刻涌上一股暖流。在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在平台配送运力紧张的时候,这位小哥不仅按时送货,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关心了一个陌生人。对于我的感谢,小哥说自己只是做好该做的工作,并祝我一切顺利。

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该做”,不如说这位小哥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疫情之下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固然是一种值得称道的专业精神,而主动去做一些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事情,何尝不是一种“有温度的守护”。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与这位不知姓名的配送小哥一样,眼下在这座城市,我们看到还有千千万万的“守沪者”:“大白”在小区里帮忙遛着隔离居民的狗;大学教师开着私家车、穿着防护服给学生送饭;小区居民悄悄给物业送上运送货物的板车……在这座海纳百川的大城市,不少外国友人也积极成为了“守沪者”:来自巴基斯坦的志愿者哈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非常动人的话:“抗疫没有国界,上海我们一起守护。”

这些有温度的故事,也是这座城市折射在每一张面孔上的细微表情,这样的秩序、温暖和同理心,让这个春天有了更多暖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