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又是一年野菜时(插画) 街角的大白 猫 我的“低配”版退休生活 与春天擦肩而过 人民广场的白玉兰
第15版:夜光杯 2022-03-29

我的“低配”版退休生活

非雪

退休,是我早几年就开始盼望着的事。

家里有仨癌症老人,即便不坐班,有课的日子也往往天降“达摩克里斯”之剑——下课时,手机上来自医生或护士长的未接电话已成串,甚至,课间是否看一眼手机也成了比重大课题还烦难的事情——看,怕病房已在紧急召唤,心惊肉跳心挂两头心神不宁之余,讲课如出错就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职业良心了;而若狠狠心不看,虽求得了眼不见心不烦,但课后往往不看则已,一看悔极,那份百爪挠心捶胸顿足追悔恼恨难以言表,简直恨不得插翅飞回老人身边去!端的是,看与不看间,妾身千万难——最爱喝水,年轻时有“水罐”之称的我,竟然可以连上四节课而滴水不进——不是不渴不想喝,下课铃响后的“必答题”,除了耐心回复围到讲台边来提问的学生,就是收拾东西一溜小跑奔向公交车站,甚至,还有好几次忘记了拔U盘。于是,退休成为刚需。

不过,退休于我而言,只是离开了讲台不再承担教学任务而已,其实并不等同于脱离“原生职业身份”,我,依然是老教师一枚,依然时时关注指点老学生,在职的老师们也时不时向我推荐几个选择我这个专业方向的年轻人,挤出时间辅导他们是我的乐趣;课题,照常申请照常做;论文,照常构思照常写;学术活动邀约也未曾减少,会议论文也往往照常提交——万一,到了会期,老人家们“开恩”呢,那就不妨把学术会议当休假小憩,潇洒走一遭喽。和老少同行们相聚一堂,哪怕唇枪舌战互不服输,也是莫大的享受。

去年金秋,老人家们血糖、血压稳定,也没有一个住院的,于是,欣欣然赴苏州参会——同一时间有北京、苏州两个会可选择,我当然毫不犹豫选了苏州,因为万一警报响起,数小时便可踏进家门。

会议茶歇时,一位已退休数年的前辈告诉我:“退休后的十年是学术黄金期,身脑尚无虞,在职时想研究而苦于时间、精力不够的领域,正好从容深耕”,我深知这番话是他的肺腑之言,而他的知音颇多,其中一位众所周知,就是钱理群先生——钱先生曾在《长寿时代养老人生的思考》一文中谈及自己退休近20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处于生命的高峰状态,远远超过之前的中年,甚至青年时代……写出了三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约250万字,还写了50多万字的两本思想随笔、学术随笔,编了一本摄影集,共300万字,平均每年60万字,不仅数量上前所未有(过去最多一年四五十万字),而且质量上也是最高水平,是我真正的成熟之作。”

不过,钱老的学术境界,小女子老妇人岂敢望其项背,心向往之的,倒是有一位大姐的养老状态——她在爱女远嫁异邦之后,与先生二人开始舒舒坦坦自驾游,上半年澳洲、下半年英伦,“轮迹”遍及全球。近几年囿于疫情,她的公号文章显示自驾深度游的目的地在国内不断变换:云南、贵州、新疆……遗憾的是,她的这个退休生活“高配版”,我只有歆羡的份,却是万难复制。不过,本人的“低配”版,既不误奉养高堂和照拂幼儿,忙里偷闲码字自娱,兼顾学术和创作,亦自乐在其中。

明日请看《春的后面不是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