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千里香(彩色钢笔画) 爱的同行 今天的意义 寻味故乡文蛤 老梧桐 横渡命中之河
第11版:夜光杯 2022-06-18

寻味故乡文蛤

程志忠

因为疫情,今年清明时节没有回乡扫墓、探亲了,也品尝不到姑母家的文蛤佳肴,只能独辟蹊径,在脑中寻味了。

故乡启东靠近黄海,又濒临长江入海口,广袤的滩涂,盛产斑斓的文蛤,体形如斧,肉白如玉,既有淡水的嫩,又有海水的鲜,含有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文学大家欧阳修曾用诗赞美文蛤:“璀璨壳如玉,斑斓点生花。含浆不肯吐,得火遽已呀。共食惟恐后,争先屡成哗,但喜美无厌,岂思来甚遐。”据说清代皇帝吃到文蛤,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从此闻名于世。

故乡人把文蛤称为蛼螯。以前文蛤价廉,只两三角一斤。后随开放度、交通便捷度递增,旅游者、尝海鲜者纷至沓来,文蛤身价不断上扬,当地海鲜市场现稍大一点文蛤,要10元多一斤,过年时要20元一斤,一斤文蛤去掉较厚的壳和水,里面的肉约三两,俨然要比猪肉贵得多。

每到故乡,好客的姑父母就会托亲戚送来一大袋刚从海滩上捕来的文蛤。姑母和表妹就用小刀把文蛤肉劈出来,她们是劈文蛤的能手。文蛤有略尖、略圆的一头,她们把文蛤握在左手心,右手用小刀对准略圆一头缝隙处插入,左右手合力劈开文蛤后,用刀贴着内壳两面一刮,顺势一转,壳肉分离、干净利落,劈出的肉圆润。我等不会劈的生手,小刀难对准文蛤缝隙,好不容易劈开,肉不完整,动作也慢,一小时只能劈1斤多,而姑母和表妹一小时能劈10斤。要劈数十斤文蛤,也得小半天。每每见到年事已高、腰腿不好的姑母,在门口小凳旁,端起一大盆文蛤肉费劲站起,心里就感过意不去,赶紧上前搀扶。这文蛤菜是正宗的“功夫菜”啊!

文蛤肉以其特有的鲜味,成为众多菜品中的“百搭”。莴笋、韭菜、冬瓜、豆腐等,只要放点文蛤肉,就变得鲜美无比。当地餐桌和饭店宴席很多菜品都与文蛤有关。表弟掌勺的文蛤炒鸡蛋、文蛤烧豆腐、文蛤饼,最吸引我。只见他麻利地将大半碗洗净的文蛤肉,打上6个鸡蛋和葱姜盐酒调匀,油锅热后一起下锅,一番煎炒起黄白块状,加少许水一烧即好。热腾腾的文蛤炒鸡蛋端上桌,表弟让我先尝尝,鲜香嫩滑,味道顶脱了。接着表弟又抓上大把文蛤肉,放油锅翻炒喷酒加盐,把家乡豆腐刀划4块后,与文蛤铲匀加半碗水烧开撒些葱花,一大碗透着浓郁香气一清二白文蛤豆腐,再次让我忍烫大快朵颐。

文蛤饼是文蛤菜里的代表作。《随园食单》有记载:“捶烂蛼螯做饼,如虾饼样煎吃,加佐料甚佳。”表弟将一大盆剁碎的文蛤肉,放上两小勺面粉,打上2个鸡蛋,放盐、料酒、姜末、葱花和胡椒粉,搅拌调匀,然后用小勺一一舀到热油锅里,摊成五六厘米见圆的小饼,煎至两面呈黄色即可。一盘油光锃亮的文蛤饼一上桌,就被在座者一扫而空。一盘又一盘,姑父、姑母知道我爱吃文蛤饼,不断搛给我,我也不知吃了多少个才停下筷子来。后来打出来的嗝都是文蛤饼的味。

临别时,姑父、姑母总会分装数袋文蛤,让我们带回上海分送些至亲好友尝尝。故乡文蛤天然鲜味与亲情暖意融合,味道才格外鲜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