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无人”时代更需有人情味 实地亲测:数字化生活是你想要的模样吗?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2-08-28

实地亲测:数字化生活是你想要的模样吗?

在“AI食堂”用餐,结算时自动计算支付总价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摄

“机器人”大厨做好一碗面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摄

网上有不少小程序可以回收各种废旧物品

酒店客房智能语音交互系统 本报记者 杨玉红 摄

瑞金医院的智能预问诊,在候诊时,病人可以通过手机提前输入病史和病情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市民上公交车时扫描场所码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场景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人脸识别数字关卡、自动生成健康档案、小区门口一键打车、社区食堂刷脸就餐……上海推动建设了若干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无论是智慧早餐、智能酒店、智慧养老,还是一键叫车、便捷就医、智慧健身,上海的数字生活图景越来越丰富。

目前,上海正在举办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总结回顾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成效与经验,进一步激活数字潜能,推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那么市民的“数字获得感”究竟如何?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医院、酒店、餐厅、停车场、地铁站等地,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体会“数字上海”的温度,也感受到市民对数字化生活的满满期许。

体验场景:虹桥社区“AI食堂”

干净是个卖点 点餐买单不算复杂

欠缺之处:细微失误让机器人“卡了”

上海虹桥社区有一家“AI食堂”——店里的两个大厨都是“机器人”,一个做面档,一个做炒菜。当食客选好心仪菜品结算时,只要把餐盘放到结算台上,就能自动识别出菜品、价格,并算出需要支付的总价。

8月25日上午临近11时,餐厅门口已经有两位老人在排队。住在附近的张阿婆告诉记者,她是这里的常客,子女不在家吃饭时,就会来这里打上二三个菜带回家。“这里的菜干净卫生,菜品种类不少,味道也可以,关键价格很实惠。”张阿婆说,点餐买单也不算太复杂,旁边还有工作人员帮忙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11时,午市开始,让工作人员查验好场所码后,记者拿上蓝色大餐盘到菜品区挑选:小荤6元、蔬菜4.5元、大荤9元、特色菜12元、米饭2.5元。工作人员会把选好的菜盛在小盘子里,放在大餐盘上,记者把大餐盘放到结算台上,屏幕上直接显示“炸猪排9元、酸辣海带丝4.5元、米饭2.5元,共3盘,总计16元”。支付方式也很多样,可以手机支付,也可以现金支付。

虹桥社区“AI食堂”区域经理张韵啸告诉记者,“AI食堂”可以解决餐饮业用人成本高的问题,还能分析来店用餐顾客的数据,比如哪些菜被经常点,哪些菜又销路不好,方便及时调整菜品。机器人做菜最大的优点在于干净和精准,因为是程序设定好的,火候基本能掌握得很好。现在店里的炒菜机器人已经会做一千多道菜。

“AI食堂”体验下来很方便,口感也和厨师烧得并无不同。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因为工作人员中有机器人,也会偶尔出现“卡壳”现象。比如,一位顾客在点面条时,原本2分钟就能出一碗面条的机器人却迟迟没有把面条放入碗中。张韵啸在一一排查原因后,终于发现是盛面条的篮子歪了一些,导致机器人识别不到、报错。把篮子摆正后,一碗面条很快就煮好了。张韵啸感叹道:“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精准,但有时候最大的缺点也是要求精准。” 本报记者 裘颖琼

体验场景:瑞金医院

带手机去看病 挂号就诊缴费便捷

欠缺之处:凭条字小,系统有点复杂

8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瑞金医院门诊大厅,4块印有“手机看诊教程”的易拉宝被摆放在醒目位置——打开“上海瑞金医院”微信公众号,选择“线下医疗”,按照页面提示,授权手机号、绑定电子医保、添加就诊人信息后,记者很顺利地挂上了当天的中医推拿科,整套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确实非常方便。更值得点赞的是,推拿按摩后,记者通过扫描电子医保码,直接在门诊间完成缴费支付,免去了上下楼层奔波的麻烦。就诊结束,电子病历也已同步到了手机上,真正做到了“只带一部手机,就能顺利看诊”。

不过,部分老年人还未完全适应数字化升级。75岁的徐阿姨来医院配常用药,在自助挂号机前有点发蒙:光是一个高血压科点进去还有许多细分门类,到底该挂哪个?一旁的志愿者赶紧上前帮忙。挂完号,徐阿姨拿着挂号小票还是有点蒙,上面的字有点小,年纪大的人看不清楚。她拉着记者问:“你帮我看看,我是要去几楼?”

为帮助市民熟悉数字化医疗服务,瑞金医院做了许多准备:在自助挂号机旁配备志愿者手把手帮忙;在门诊大厅设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解答老人就医问题;还专门开辟了“数字化便捷就医体验中心”,安排专人讲解互联网医院使用流程。记者观察发现,不少老年人动作虽然略慢一点,但很乐意学习。“医生,我这个电子报告应该在哪里看?”一头银发的侯阿姨拿着手机来咨询台求助。她不想让自己和时代脱节,研究网上就诊流程后发现好处还挺多,“还能选择把药品寄到家里。我不想老是依赖别人,能自己学习解决的,就自己来吧。” 本报记者 陆佳慧

体验场景:崂山路汉庭酒店

数智化有点贴心 客房服务逐步智能

欠缺之处:高星级酒店放缓了升级

秒速办理入住、智能客房服务……在浦东新区崂山路上,一家装修一新的汉庭酒店安装了数智化服务系统,为入住者打造更贴心的入住体验。这也成为上海酒店数智升级的代表之一。

在酒店大堂的前台被升级为两个隔断式自助办理柜台,供入住者自行办理入住手续。“请放置入住人身份证……”在自助办理柜台前,一位住店客人将身份证放置在“华掌柜”指定区域、并进行人脸识别认证……5秒钟后,房卡便从出卡口“吐”了出来。

刷卡推开房门瞬间,室内吊灯、电视机应声启动。“Hello华住,帮我开灯”“Hello华住,把窗帘打开”“Hello华住,空调25℃”……在客房内,客人通过语音和客房智能系统进行交流,便能享受便捷的数智服务。客人还能通过手机App选择洗衣、送物等服务,一键下单,15分钟内响应。记者看到,酒店有两台供客人免费使用的洗衣机,在房间便可查询洗衣机的工作状态,并用手机远程查询洗衣、烘干等服务状态。

防疫进入常态化,部分高星级城市酒店因运营成本高,入住率不高,数智化升级速度明显放缓。而部分经济型酒店“船小好调头”,引入全新数智系统,打造了“小而美”的住宿新空间。这一系列吸引“回头客”、提升入住率的做法值得更多单体酒店借鉴。 本报记者 杨玉红

体验场景:南京西路地铁站、兴业太古汇

商场数字人民币支付使用场景逐步扩容

欠缺之处:需更多优惠活动促推广

从商超便利店消费到乘坐地铁付款再到发放人才补贴,自从试点以来,数字人民币在上海的应用场景在逐步扩容。

“最近听说数字人民币乘坐地铁有优惠,就下载了一个数字人民币的App,用起来还挺方便。”在南京西路地铁站内,乘客霍先生告诉记者。7月15日,交通银行携手申通地铁集团宣布,即日起上海市民在上海地区使用最新版Metro大都会App乘坐地铁或磁悬浮,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了。记者在“Metro大都会”App上的支付方式中,选择了数字人民币,刷码出站后惊喜发现只花了1角钱,原来这就是数字人民币的随机优惠。

在兴业太古汇商场的屈臣氏里,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宣传牌。“我们这里也是最近上线的数字人民币支付,使用很便捷,跟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一样,下个App往里充点钱就好。”收银员耐心的向前来付款的消费者解释。记者还了解到,今年6月初起,屈臣氏在上海的全部159家门店已经全部上线了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虽然上线已有时日,但据工作人员介绍,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的消费者还是寥寥。“很多人都是出于好奇问一问,如果需要扩大使用,建议还是要配些优惠活动。”

本报记者 杨硕

体验场景:地铁4号线、公交138路

地铁“一码通行”公交到站预报不准

欠缺之处:交通出行有待“一码畅行”

8月25日19时,记者来到地铁4号线中潭路站,打开“Metro大都会”App上的二维码向工作人员出示后,顺利进站。5月30日起,上海地铁逐步覆盖“一码通行”功能,只需使用最新版“Metro大都会”App,就可以一屏展示“核酸检测”+“健康码”状态,验码通过后即可直接扫码进站,既不用切换App,也不用扫站内的场所码,极大地节约了进站时间。

然而,不知道“一码通行”功能的乘客不在少数,尤以老年乘客与外省市乘客居多。来自安徽芜湖的旅客小方告诉记者,许多城市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扫码进地铁站,但上海需要下载“专属”的Metro大都会App,“第一天到上海的时候有点蒙,在其他乘客的指点下才下载了App进站”。乘客李奶奶还在用“老方法”——先扫站点场所码,再刷交通卡进站。李奶奶说女儿教了她很久才勉强学会了如何扫描场所码,这个“一码通行”功能未曾听说过。

从昌平路地铁站出站后,记者来到76路常德路余姚路站乘坐公交车。上海公交App上显示,下一班车需要等待32分钟。然而等了6分钟后,76路公交就进站了。App上显示同一站点的138路公交下一班车需要10分钟,等待9分钟后,138路进站了。显然,上海公交App上的时间信息有时并不准确。

20时17分的138路公交上,上车的乘客有的刷交通卡,有的打开支付二维码扫码,支付完成后继续扫描公交场所码,每个人花了大约两分钟才完成所有操作。在记者乘坐138路的半个小时内,未见扫码困难的乘客。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出行的两大主体,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乘坐这两种交通工具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随申办和上海公交乘车码等多个App,体验上有诸多不便之处。有乘客呼吁,有关部门能否实现综合交通出行服务的“一码畅行”,让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本报记者 任天宝

体验场景:线上线下回收

小程序卖旧书 回收机“吃”掉废报纸

欠缺之处:设置的限制条件有点多

临近开学,整理书柜,发现旧书太多,怎么办?只要在手机上搜索“多抓鱼”小程序,就能卖书。扫描每本书背后的“ISBN条形码”,手机上立即会跳出这本书是否能被回收、回收价格多少,回收价格满40元就能下单叫快递。记者选了6本书下了一单,次日一早,快递员就按约定的时间免费上门取书,商家审核后就会有书款到账。

在网上搜索,同类App还包括飞蚂蚁、拾尚回收等。它们都对旧书的类型、品质、是否具有ISBN条形码等有相应要求,也都提供免费上门取物服务,回收完成后能获取现金、实物、环保积分等。

不是所有旧书,都能交给这些App,杂志、课本、教辅、报纸等就无法通过这些平台回收。不过,遍布大街小巷的回收机,也能解决问题。记者又整理了一包旧教材和报纸,通过手机搜索“爱回收”小程序,发现周边300米直径范围内,有8台机器显示“可投”,最近的不到百米。拎着旧书来到机器前,扫描二维码或输入手机号,机器门就会打开,将废品扔进去后,屏幕上跳出了重量和金额——按0.8元/千克的回收价,6千克废旧纸张换了4.8元,满20元就能提现。除了纸类,金属、塑料、织物等都能通过这台机器换钱。目前,上海已有约2500台“爱分类·爱回收”机器,分布在杨浦、宝山等区。

那么,家里淘汰的旧家具、旧家电,“环保达人”会选择什么方式呢?在“青山回收”“飞蚂蚁”等App上,都有家具回收的入口,还细分为桌椅、床垫、沙发、健身器材等小类。用户选择完“材料、是否可拆解、长宽高、楼层”等情况,就会自动跳出自己需付的费用,预约时间后就会有人上门回收。而对于旧家电,则可以根据品牌、出厂年限、容积、外观等情况,再拍照上传,就能给出回收估价,最后预约上门。

“家里的废旧物品基本都能通过各种App或回收机找到去处,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处理,适合我这种‘社恐懒人’。”对此,经常使用这些小程序的王小姐表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智慧回收”。不过她也认为,数字化的回收交投中,也有能继续提升的方面。“比如,用‘多抓鱼’扫描后,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旧书都显示‘库存过多’或‘暂时不收’,只能当废纸投入回收机,有点可惜。又如,回收机为什么要满20元才能提现,为什么每周还有总重量的限制?如果取消这些门槛,就更方便了。”

本报记者 金旻矣

延伸阅读

生活数字化全面提速

“随申行”“一码游”即将启动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上海正加紧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在就医、教育、出行、文旅等多方面有新进展。

目前,便捷就医2.0版工作方案已引发,正式上线长三角信用就医项目;宝山、徐汇、长宁三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数字基座建设初步部署;上海停车App“停车缴费”功能覆盖全部1283个收费道路停车场、2742个大型经营性停车场(库),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组建,“随申行”App1.0版开发完成,近期将正式发布,实现随申码在本市地面公交、轮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部分轨道交通线路的试点应用。

上海将推进以文旅码技术为支撑的“一码游”服务体系建设,启动“红途”平台2.0升级建设,推动“数字酒店2.0”和“数字景区”建设;推动豫园商城打造商旅文融合的综合大型数字商圈场景,推动早餐网点监测管理平台(早餐地图)建设;还将开发上线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24小时在线缴纳功能,研究制定了直管公房租金和房管集团管理售后房物业费的在线支付技术方案,新建住宅小区均已实现宽带数据传输信息端口等敷设到户等住宅配套设施建设。上海还将启动“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制定“为老服务一键通”“养老院+互联网医院”重点场景推广应用方案。 本报记者 叶薇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