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虹
开学前夕,一篇题为《广电人注意!这些字已经改读音了》的网帖又出现在朋友圈。之所以说“又”,是因为类似帖子几年前就出现过,这次只是标题略作修改,内容大同小异。
也许搞清楚几个问题,网帖中的诸多“困扰”就迎刃而解了。
变与不变
实际上,在国家有关部门于1985年12月发文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网帖中列举的“确凿”的“凿”“呆板”的“呆”以及“从”“脊”“迹”“绩”“框”等字音,就已经审定,也就是说,这些字词的规范读音30多年前就已经明确了,而且一直使用至今,30多年来并未发生变化。
普通话中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但表示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这就叫异读词。比如网帖中提到的“确凿”,有人读“quèzáo”,有人读“quèzuò”;另外比如“教室”,有人念“jiàoshì”,有人念“jiàoshǐ”。这种异读现象一多,语言就显得比较繁杂,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且增加了学习负担。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对异读词的几个读音做出取舍,审定其中一个读音作为规范,加以推广,废除其他的读音。所以异读词审音工作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除去普通话读音中的冗余部分,减轻我们的学习负担和语言交流中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进行过三次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工作。第一次是从1956年到1962年,1963年公开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二次是从1982年到1985年,1985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发文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三次是2011年到2016年,对异读词审音表进行修订。第三次审音成果2016年曾征求社会意见,但尚未正式公布,目前异读词的语音规范还是应该参照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网帖中提到的“粳米”的“粳”,2016年征求意见稿拟调整为“gēng”(网帖错标为第三声),尚无定论,所以现在仍应按1985年的审音表,读“jīng”。至于网帖中提到的“说服”一词,从《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到现在的第7版,都只标注了一种读法“shuōfú”,不读“shuìfú”,《现代汉语词典》“说客”注音是“shuōkè”,并提及“旧读shuìkè”,2016年征求意见稿拟恢复为“shuìkè”。1985年审音表中,“说shuì”只列了一个词条:游说。
古音和今音
或许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原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和《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斜”到底该怎么念,也引起广泛争议,此网帖也有所提及。个人认为“衰”和“斜”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没有其他读音,既然是用普通话来读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然应该用普通话规范语音。有些朗读者认为应读古音,那为什么仅限于这一两个字?有人说是为了押韵。《回乡偶书》中,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成“cuī”,以与首句末字“回”相谐,但这样一来,与末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字语音差异就比较大了,有些顾此失彼。既然改读并不能完全解决押韵的问题,那何必非要改成“cuī”呢?《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斜”是否改读“xiá”对整首诗押韵影响也不大。尤其作为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这两个字的改读,对于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歌韵律之美并无实质性帮助。至于吟诵活动或者文艺表演的时候考虑使用一些古音无可厚非。
另外,有些词在古汉语中通过不同的读音来区别意义。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在古汉语中,指骑马的人或者乘坐的动物读“jì”,也有说一人一马为一骑(jì),与表示动作义的骑(qí)不同。《现代汉语词典》“骑”的释义中,保留了“旧读jì”以及两个相关的义项。像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在古汉语中的音和义进行讲解。
语言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语音的规范却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当然也要尊重语音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从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出发,结合语言现实可以适当的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