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 星期日
法国蓬蒂尼修道院(油画棒) 往事成心事 下水不上岸 想找个不升级的电子游戏 我买了个农场 腊肉
第13版:夜光杯 2022-09-05

腊肉

任芙康

记忆里,老家进入腊月,便是腊货熏制旺季。岁尾三十团圆饭,桌上不摆出几盘腊制食品,纵有鲜肉亮相,仍属“糊口”,无非比平日多道荤菜而已。这般将就,是对春节的敷衍,往往会惹人轻看。

正月的光阴,跑得飞快。元宵节过罢,大人换上工装,学童摊开课本,心思转移,拜年话渐行渐远。唯有殷实人家,嘴角尚未褪尽喜气,案板上依旧时有腊货出没。

斯文些的一家之主,能将偶尔上桌的美味,享用得有板有眼。往往一改节中随意,端起酒盅,浅抿一口,伸箸夹起亮闪闪的一块肉,或一片肠,并不顺势入口,暂停推进,似有不舍的端详,惜别的踌躇,甚而凭吊的怅惘。心下满是明白,所有的美妙,万勿好戏连台。口腹之欲的重逢,同样须有间隔,讲究的是应季循环。

天气一天天暖和,到了旧历二三月,又有三朋四友谋划打牙祭。开卷有益未必人人肯信,开饭有益一定个个爱听。杯盘碗盏数十天的素净,让人开始追思春节的铺张。饕餮之徒的肠胃,早无气节可言,压抑到对个暗号就上钩。甲说上句“包谷酒”,乙接下句“老腊肉”。这两样到位,余下的配菜,全成枝节,随便兼搭就是了。耳闻上海人下馆子,点菜亦有类似默契,只是沪语柔媚,带着善解人意的体贴。某人刚诉苦“一天不见青”,随即有应和“两眼冒金星”。这就等同知交,瞌睡来了递枕头,会心一笑,携手入席。

有得青青绿绿的“鸡毛菜”坐镇,草草添几种海味、山珍,便成盛筵。

其实,在冰箱缺席的年头,只有到了乡下,方可窥见“老腊肉”的尊容。那般黑黢黢、油乎乎,堪属不同凡响的色彩。你越是肤浅,越容易痴迷,越不舍失之交臂。远虑深谋的庄户,年节里会时时眷注腊肉的存量,不搞大手大脚,反会挑选若干,悬挂于火塘上方。如此天天烟熏火烤,正是山民妥帖的储存。从水稻挠秧的六月,到开镰挞谷的八月(均为旧历),预期的盖屋建房,意外的人来客往,老腊肉都是鞭策或救急的功臣。

暑天的溽热中,腊肉命长,搁放越久,煮出来味道越均匀、厚实。那年夏天,有同学提议,我等三人,凑了几斤肉票,在城里买上鲜肉,搭车下乡,去找他表哥以物易物。新婚的表哥,爽气外露,将肉递给老婆,吩咐割下一截,下厨收拾。表哥说完,跑着来去,从菜地拔回一把蒜苗。中午白米干饭,一盘清炒嫩南瓜丝,一钵回锅肉,叫人忘掉客套,个个热汗淋漓。酒足饭饱,表哥取出“置换”的腊肉。我接过手,明显重于带去的鲜肉(一斤鲜肉,应获腊肉八两)。不忍表哥吃亏,我们表示补偿一元(当时鲜肉市价五角八分一斤)。他连连摆手:“不亏,不亏。早想尝口鲜肉,莫得肉票,这一顿正好过瘾。”

1976年年底,我在部队当干事。所干之事,从早到晚,手握秃笔,填充稿纸。某一天,新稿完工,伸罢懒腰,突发奇想,何不再找点事干?便与驻地附近朋友联系。对方是农场当家,听完我的打算,哈哈大笑,答应帮忙。隔了两天,我如约到得场部。两小时前,食堂为改善职工伙食,刚让几头肥猪谢世。此刻,闲人早已散去,给我的预留,正是事先说好的数量(二十斤),亦是事先说好的质量(不要尽瘦,不要尽肥,不带骨头)。一位师傅结完账,又照我请求,将肉分割成巴掌宽、一尺长的条状。

回到营房,原本只是写字、翻书、睡觉的空间,因如今桌上堆放着猪肉,外加一应调料,平添世俗的家常,让人再难正襟危坐。贪嘴的人,都会有可笑的耐性,就如我眼下,无师自通,细心侍候每块猪肉。抹盐、敷酒(沙城大曲)、撒花椒及敲碎的八角,外加蒜末、姜末,之后使暗劲揉搓。耗费半个时辰,估摸味已入肉,紧实地码放盆内,腌上一夜。

宿舍皆平房。由房间推窗翻出,六尺开外,是院子围墙,与住房间隔成一道无人行走的空当,其格局隐蔽,被我一眼相中。满地废砖,捡来搭成简易灶洞,中间平穿铁棍数根,再找一块锌板,盖住顶部。又骑车去木工房,驮回两麻袋锯末。

翌日上午,将腌好的肉块横陈于铁棍上,让它们开始洗心革面的演变。锯末漫燃开来,我的稿子再也写不下去,只顾透过窗户,观赏乳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起。

接连几个白昼,我“专注”于一心二用。每每伏案个把小时,越窗而出,朝灶洞火堆添撒锯末。便有不息的烟,熏染着华贵的肉。如是三日,大功告成。气色纯正的杰作,被赏心悦目地悬挂起来。又过数日,将晾得干干爽爽的腊肉,用报纸打包,装入一个大小恰好的纸箱。

北京南口邮电局,一位女职工开箱检查,年岁轻,所以好奇:您这腊肉,就是“辣肉”吗?我正解释,柜台内过来一眼熟的大姐。她则另有纳闷:腊肉属南货,只见过四川邮发北京,从无京城返寄蜀地,是您自己加工的?加工费事儿吗?诸如此类,让交谈进入我的“强项”,吸引了十来位顾客。

付邮之后,心里七上八下,生怕包裹闪失。过了一周,赶去邮电局,排队拨打长途电话。轮到我时,运气不错,两三分钟便听见了亲人的声音。父亲恰巧在单位,告诉我航空信早到,而腊肉搭乘火车,应该会慢上几日,劝我不要着急。谁知转天下午,就喜读电报:“肉到味好。”

我家所居,位于老城中心,是昔年教会的育婴堂。三幢西式平房,组合成一座院落。各幢结构类似,宽敞的过道两侧,房间大小相同,屋顶高挑,纯木地板,每户一室。单位办事周全,为各家另辟一扇后门,通向“厨房”。屋宇飞檐伸展,遮蔽出宽宽阶沿,安顿着家家的锅灶,这便天天都有人间烟火,谁家做了好菜,众皆美味扑鼻。据说,“北京腊肉”寄回那天,引起满院新鲜、围观。我妈顿生与芳邻分享的念头,当即打整两块下锅。肉熟切片,按各家人头奉送品尝。众人都不曾推让,都真心叫香,都夸奖芙康。

后来探家,同院叔叔、阿姨,当面继续嘉许我的手艺。有位资深“五香嘴”,索性端坐我家,不仅点评腌熏考究,甚而断言燃料纯粹,全系柏木锯末。我妈眉欢眼笑,只是静听,背后用句句细节,对我摆谈那日“盛况”。这让我真切豁然,直见母爱,晓得老人家为儿子的雕虫小技,喜悦至极,且暗自骄傲无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