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德累斯顿节约能源减少灯光 图GJ
“北溪-1”天然气管道 图GJ
文/艾舟
洗澡只洗四个部位,时间要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冬天窗帘要拉紧拉严,供暖温度调低1摄氏度;尽量骑自行车出行,爬楼梯取暖……这些官方呼吁并非源自大萧条时期,而是当下的欧洲。
这些对普通大众近乎严苛的节能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炮制新一轮对俄制裁做准备。然而对早就习惯了富足生活的欧洲民众来说,这样的日子或许能忍一时,但决不能久拖。
当凉意渐渐袭来,内外交困的欧洲还能否把“斗气”进行下去?
电价飙升 乱象频现
从上周起,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开始采用一份充满争议的课程表,所有学生只需在周一至周四上课,周五则停课在家写作业。至于原因,仅仅是为了节省教室取暖费。
这一调整也许让不少学生喜出望外,却让多数家长愤怒异常。他们担心的不止是学习会受影响,还有取暖成本的转嫁。一名家长说:“学生每周五都要在家用电,家长要多交电费,我觉得这太恶心了!”
拥有超过12000名学生和1000名教师的南埃塞克斯学院是英国首个实行四天工作制的学校,这标志着能源价格高涨引发的连锁效应已直接波及教育领域。由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刚刚去世,悲伤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英国民众的注意力,但在欧洲大陆,能源价格持续高涨引发的民愤已然开始喷发。
上周末,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2万人冒着恶劣天气走上街头,抗议不断加剧的通胀和政府应对的无效。示威者们打出“我们要吃饭、要取暖、要生存”的横幅,要求提高工资,对大企业征收超额利润税。
不久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爆发了声势更为浩大的游行示威。7万多人在“捷克共和国优先”的口号下走上街头,要求政府辞职,不要追随美国和北约,放弃对俄制裁,以便与俄签订能源采购合同。捷克目前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在重要议题设置上有一定的权力。
“生活成本现在越来越高了,能源价格尤其昂贵。”布拉格居民克里斯蒂娜不仅感受到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还担心未来的情况会更糟,因为“冬天要来了”。
捷克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国7月通胀率已是连续第13个月上涨,按年率计算达17.5%,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8月通胀率为17.2%,仍处于高位。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能源价格难以回落,捷克未来几个月的通胀率可能达20%。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次示威游行的既有右翼极端主义政党,也有左翼政党。尽管政治立场各异,但谴责高价能源、呼吁结束对俄制裁是他们共同的诉求。示威组织者宣称,如果物价、特别是电力和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将在秋季摧毁捷克经济。
德国多座城市也爆发了抗议政府能源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的示威游行。在东部的莱比锡,左右两翼政党均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至少数千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大幅上涨的能源和食品价格,要求政府减轻民众经济负担。在西部经济更发达的科隆,也有数千人走上街头,径直高呼口号“我们要‘北溪-2’!”
“北溪-2”是直接连通俄罗斯与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去年9月建设完毕。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宣布对“北溪-2”运营公司及其高管实施制裁,德国犹豫再三后暂停“北溪-2”启用审核程序。
意见分裂 设限告吹
“北溪-2”的遭遇是数十年来形成的俄欧能源关系崩塌的标志性事件,但这还不是谷底。为反击七国集团给俄罗斯石油设置价格上限,俄罗斯9月2日以设备故障使涡轮机无法正常运行为由,宣布“北溪-1”完全无限期停止供气,直至故障排除。欧盟对这一理由并不买账,但对随之而来的市场恐慌无可奈何。随着双方新一轮较量开启,天然气价格再度拉升,欧洲股市大跌,欧元更是跌至20年来的新低。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欧盟机构的外交辞令虽然仍旧尖锐,但各成员国已围绕能源危机与经济问题陷入分裂。
在石油领域,欧盟各成员国虽一致同意看似强硬的举措,宣布将从12月起禁止所有经海路运输的俄罗斯石油。但现实是,欧盟多国仍在购买大量俄罗斯石油,每天超过100万桶。
在天然气领域,分歧更加明显。立陶宛、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国家一直呼吁欧盟推出第八轮对俄制裁,要求不管“北溪-1”是否恢复,欧盟各国都要主动拒绝俄罗斯天然气。在9月7日召开的欧盟成员国代表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5点能源措施:采取强制性措施减少电力需求;对以低成本来源发电的公司的收入设定上限,将“意外利润”补贴消费者;对获得巨额利润的化石燃料公司加征税收;向陷入困境的公用事业公司提供支持;对俄罗斯天然气设定价格上限。显而易见,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欧盟对俄能源依赖,扛过眼下困境,并减少俄能源收入。
为了使提议得到通过,冯德莱恩在会前发表了感情色彩丰富的演讲。她表示俄罗斯在欧盟天然气供应中的比重已从年初的40%降至目前的9%左右,指责俄罗斯正积极操纵能源市场,是“不可靠的供应商”,而她“对欧盟的团结深信不疑”。但经过两天激烈争论后,9日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特别会议仍未能就冯德莱恩提议的核心举措——对俄罗斯天然气设定价格上限达成一致。
多名欧盟外交官透露,各成员国的态度总体上只能用“分裂”来形容。尤其是在如何对待俄罗斯天然气的问题上,以德国为首的多个中欧国家“面露难色”。德国认为,欧盟应集中精力采取“不那么咄咄逼人的措施”来遏制能源价格,如对超额能源利润征收暴利税。如果欧盟执着于采取对抗性举措,导致俄罗斯完全切断对欧天然气供应,那么目前通过乌克兰或“土耳其溪”管道获取俄罗斯天然气的多个中东欧国家会陷入更大的困难。
因此,除德国外,比利时、奥地利等“老欧洲”国家以及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新欧洲”国家都对为俄气设置价格上限的举措持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虽然欧盟表面上坚称已准备好应对俄罗斯完全断气的后果,但各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信心”。
搬石砸脚 最大输家
其实,让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冷静的不仅是凉意渐浓的秋风,还有经济指数和预期上的阵阵寒气。
德国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12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德国2023年国内消费者价格将上涨9.3%,远高于之前预测的3.3%;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萎缩0.3%,而非之前预期的增长3.7%;以实际人均工资水平衡量,德国今明两年的消费者购买力可能缩水3%,这是自1970年起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引擎,如此黯淡的经济预期也是整个欧洲的缩影。报告认为,正是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锐减及由此引发的价格飙升,破坏了德国及欧洲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报告预测,未来几个月将尤其艰难,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德国只有到2024年才可望恢复正常,实现1.8%经济增长,并让通胀率回落至2.5%。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为了填补俄罗斯天然气的空缺,欧洲各国不计成本地从美国增购,给美国天然气供应商带去难以想象的利润。美媒报道,平均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美国对欧供气量超过俄罗斯,占据欧洲市场60%的份额。此外,美国原油出口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每天500万桶。
俄罗斯虽然承受愈发严苛的制裁,但所获收益依然可观。据总部设在芬兰的能源和清洁空气研究中心计算,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半年来,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获得了1580亿欧元收入,而同期军事行动的成本估计仅为1000亿欧元。
分析认为,尽管今年俄罗斯化石能源出口量有所减少,但能源价格的飙升反而让俄罗斯的收入远远高于前几年。更尴尬的是,让俄罗斯获利最多的不是西方常常口诛笔伐的国家,而恰恰是欧盟自己。
对此,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有句话说得恰如其分——欧洲的能源危机是“自食其果”。欧洲人不懂美国借俄乌冲突“薅羊毛”的如意算盘吗?欧盟不知道自己一直奉行“宽以律己严以律人”的双重标准吗?都不是。但一个在安全上长期缺乏战略自主性的国家或地区,纵然心里再明白,也只能任由他人摆布。
高盛集团9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也对欧洲的前景感到悲观。“市场低估了欧洲能源危机的深度、广度和结构性影响。”报告写道,“这场危机将比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