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扑面而来的中山公园
第8版:特稿 2022-09-22

扑面而来的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3、4号线地铁站(上图)就是原来的上海西站,后来改名长宁站(左图) 本版供图 唐宕

本报记者 屠瑜

晨曦微露,家住华院住宅小区的周荣华老先生早上醒来,轻轻推开窗,视线所及,绿树成荫。他闭上眼睛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旷神怡。窗外,苏州河正静静地流淌。

位于苏州河畔、万航渡路1579号的华院住宅小区,和华东政法大学一墙之隔,和中山公园一路之隔。70岁的周荣华是华政的退休职工,住在这里已有32年,对于这片区域中苏州河的一桥一景和中山公园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2019年7月苏州河华政段贯通,到去年9月23日华政“一带十点”亮相,再到本月8日中山公园破墙开园,3年来,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惊喜不断。从以前的臭气熏天,不敢开窗,到现在的推窗见绿,享受天然氧吧,他和住在附近的居民有太多话要说。

一 粪码头记忆

河流是一座城市流动的历史,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从小在苏州河边长大,在中山公园玩耍,周荣华见证了苏州河和中山公园的变化,也见证了上海的更新和嬗变。

小时候,他就住在离这不远的曹家渡三官堂桥下。在苏州河水里游泳,和小伙伴们一起抓小鱼,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他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随着沿线工厂污染,河水变得黢黑黢黑,河岸杂草丛生。

华院住宅小区原为华东政法大学教职工住宅区,周荣华进入华政工作后,就搬了过来。“以前,铁路桥下有一个粪码头和一个垃圾码头。”他清楚地记得,大粪和垃圾在这里集中后,每天一大早要用船运走,声音哐啷哐啷吵得很,味道也很重,家里窗户不敢开,老百姓经常提意见。后来,经过改造,粪码头和垃圾码头都搬走了。苏州河水经过多年治理也大变样了,水开始变得干净起来,原本属于大自然的东西又回来了,水鸟翱翔,鱼儿畅游,苏州河和百年校园相呼应,真是太美了。

近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开通。中山公园游船码头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年内建成。周荣华期待满满。

二 买票到免票

除了苏州河,中山公园也是周荣华充满回忆的地方。“我去世的叔叔原是中山公园的园林师,小时候他经常带我去玩,那时候逛公园可是买票的。后来公园免票,开园时间延长,直到如今围墙也没了,变得越来越亲民。”周荣华感慨万分,现在早晚进来散步不用再绕圈子了,分分钟走进“森林”。白天漫步,古樟掩映,一步一景。晚上过来,灯光亮起,美轮美奂!

这次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工程项目施工面积共16300平方米,涉及万航渡路沿线(从凯旋路到华阳路)约700米长的空间更新和公园破围开放。

项目设计负责人杨玉鹏介绍,前期在对中山公园的走访调研中发现——首先,很多人不知道公园北边有2号门和3号门,打开出入口空间很重要。第二,很多人反映,缺乏让人停留观赏的景点,因此设计了包括3号门梧桐广场的观景廊架、2号门华阳广场的种子花园等空间,同时也解决了出入口的交通问题。第三,这种老公园年轻人来得少,中山公园里他们唯一喜欢的是大草坪,开阔干净的大草坪符合他们的审美和休闲需求,可是公园其他设施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吸引力。

那如何让这块新打造的区域,吸引年轻人?杨玉鹏认为,2号门和林间步道是两大关键点。

“我们要让百年公园和百年校园互动,2号门面向华东政法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山公园更新的一个起点。我们设计了一些种子花园,游人可以在花园中穿行。”他说,2号门前的20路百年公交也得以保留,让百年公交开进百年公园,以前没有候车亭,这次设计了英式风格的候车亭,既实用又时尚。

“林间步道的设计难点或亮点在于,我们要尊重现场的每一棵大树,所以要在2号门到3号门这段树林中开辟一条有意思的路。”杨玉鹏解释,整个过程光靠图纸远远不够,大部分工作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所以整个过程几乎是设计师在现场一边指导一边实施的。

三 守护“悬老大”

3号门梧桐广场是以一棵156岁的悬铃木为核心打造的,它是整个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5个成年人合围)、树身最高的悬铃木。周荣华说:“原先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看不到全貌,现在围墙打开后,能够让人近距离观赏,感觉太好了!”

事实上,在项目初期,这棵古树的保护曾经是摆在项目面前的一道高难度专业课题。按照相关规定,百年古树树冠外缘垂直投影外5米范围内均为古树保护区。因此,改造方案经过反复论证,长宁区将古树保护和景观提升有机结合,将这里做成一处中心城区的古树园,让独木傲霜这一景点从“藏”到“透”。

这次改造不仅拆除了原本公园管理用房,扩大了古树保护范围,还考虑到地面标高和排水,让古树有了更加“舒展”的生活空间。此外,为保护古树根系不受到市民过分“亲近”,还在其周边设置了红外线报警设备和摄像技防系统,加强提示和防护。

另外,改造引入古树信息化系统,对古树不仅做到建设过程中保护,还利用科学化检测仪器,为“一树一策”提供科学保护依据,做到养护精细化,探索数字化管护新模式。

四 最美天际线

除了新打造的中山公园的景点,万航渡路的改造也颇受好评。这段时间,暑气渐消,微风阵阵。午后走在万航渡路的林荫大道,光影婆娑,蓝天白云,让人沉醉其中。

万凯小区和中山公园仅一墙之隔,小区居民李阿婆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很狭窄,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只有1米左右,都没有办法两个人并排走路。加上旁边又是公园高高的围墙,晚上大家都不大敢在路上走。家里人每次出去买菜,要经过这条路,我们都要关照慢一点、当心一点,看一看、听一听后面有没有车子。

77岁的居民韦贞是中山公园的退休职工。他说,以前早高峰和晚高峰这条路就非常拥堵,出租车都叫不到。“我退休前就听说要拓宽道路,这么多年终于盼到了,真是高兴。”

“不要小看这700米的路,倾注了我们很多处置架空线的工作量。我们拔除61根电车杆后,新立电车杆26根,用于20路公交‘辫子车’。另外,监控杆、信号灯杆、路灯杆等合杆25根。”长宁区建管委四级调研员陈慧介绍。

陈慧表示,这次新建的5个电力井也都在地下,原先没改建的时候天上都是电线,现在一下子感觉到天空亮很多,最美天际线呈现在大家面前,完全匹配这里的百年历史风貌。这也要感谢电力、市政、绿化、街道等各部门的互相配合,大家一起积极协商解决,沿路小区的居民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

五 小区借东风

水变清了,路变宽了,空气变好了,连小区也跟着提档升级了。万凯小区的李阿姨告诉记者,他们以前有点自卑,小区连一个像样的门房间都没有,只有一个歪歪斜斜的小旮旯角留给保安,再没有摆椅子和桌子的地方了。他们称自己的小区是都市里的小村庄。

苏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嫣佳介绍,万凯小区基础条件较差,没有物业公司,靠居民自治找了一位保安管理,包括车辆停放、小区保洁等全部由他一个人负责。所有的收入来源,就是一些微薄的停车费和场地费。

“2020年时,我们虽然搭上了精品小区的顺风车,但精品小区是按照面积来计算补贴的,我们体量比较小,因此改造的内容有限。”钱嫣佳说,去年又遇到中山公园要打开,需要小区围墙退让近2米给到公共区域。本来居民不同意,经过街道、居委、建设方与居民多次沟通,并在改造中,对小区的门房间、垃圾箱房以及环境进行了优化提升,让居民得实惠,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家住万凯小区的居民徐阿姨说,她是1999年买了这里的房子,当时因为没什么钱,才买在了这里的6楼。如今,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老破小”变成了香饽饽,真是由衷地高兴。

六 时代留光影

“现在的凯旋路桥原来叫铁路桥。1915年,为了使火车通过苏州河,在现桥址建了一条钢结构桥梁供火车通行。1997年后,原来的铁路桥不再通行铁路,就建了轨道交通线,并在现址并列新建了一座贯通凯旋路和凯旋北路的桥梁,定名凯旋路桥。现在中山公园3、4号线地铁站就是原来的上海西站,后来改名长宁站,也是许多电影的取景地……”说起中山公园这片区域的历史,家住附近的退休居民、摄影爱好者唐宕如数家珍。

“从原来的铁路桥,到现在的公路桥、轻轨,这片区域日新月异。”唐宕感慨,要拍出好照片,光线很重要,时间也很重要。就像看一个人的成长、见证一个城区的更新变迁,都需要时间。用镜头记录时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去年华政“一带十点”景观开放后,唐宕经常过去打卡。思孟堂、格致楼、韬奋楼等百年老建筑都让他流连忘返。校园里那棵百年银杏,也让他百拍不厌。

这次中山公园打开,又让唐宕激动不已:“这里真的是处处入景,连公共卫生间都是那么美。例如那棵悬铃木,现在拍起来方便多了。只不过绿叶太多,等再过段时间,到了深秋,叶子黄了,色彩也多了,我再过来拍个够!”

七 老代表圆梦

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立东,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辖区工作了20多年。20年前,作为长宁区人大代表的他多次提出“打开中山公园围墙,让市民走进公园”的建议,但受到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实施。

“如今,经过几代长宁人的努力,中山公园围墙终于打开了,我也圆了一个老代表的梦了。”陈立东有点动情。

中山公园的全面打开,突破了社区、商区、校区、园区之间的藩篱,释放出更多公共空间,后续治理如何有效跟上?“我们有此前苏河步道华政段运行开放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肯定也会碰到新的难点和挑战。”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表示,社区方面,苏一、华院和华五3个居民区是最直接关联的,涉及居民8000多人,我们正在策划围绕梧桐广场,由居民区党组织来牵头,收集大家关心的问题,通过自治形成“梧桐公约”,加强党建引领,让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融为一体。

白燕强调,街道也将以此为契机,配合对华政校园及中山公园相邻界面的整合梳理,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凝聚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打造和谐家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