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我看詹丹老师的书已经很多了。
书一向是作者的心,所以谈谈人,就是说他的一切书。
跟詹老师相识很偶然,第一次见到老师是我从济南去台湾在上海中转,绕了半天,去上海师范大学拜见老师。
我那时候还是短发,整个人战战兢兢,没有半点古代文学学者的气度。
只是我有一点底气,就是我是一个读过《红楼梦》几十遍的人。读和读过,读完和真的入脑入心是两个概念,真要让《红楼梦》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则靠名师指点。
詹老师就是一位名师,虽然他自己从没有承认过。
跟詹老师在校园走,一路上来来往往,都是跟他聊几句的人,无论师生。
他办公室的书,是可以借去看的,还回去或者没有还回去,仿佛他也不会特别记得。学问上需要什么,便如凤姐在持家上的周到,他都会想到;但是,哪里做得不好,他不会如凤姐那样雷厉风行、剑拔弩张,他会循循善诱。他的课总是满的,一个教室里,上上下下都是学生,选这门课的不一定是初次选,可能选了好多次。听课下来,时间是静止的,因为很快下课了,而你却意犹未尽。
詹老师的通识课,是一个学者对高深学问的下沉,他做到跟读者有同理心、共情心去对话,不故作高深,不曲高和寡,他心里装着整个红学传承的一点念想,可是他不会直接说出来。只是一点点将本来晦涩难懂的东西轻轻化解(可能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知识疏离而产生的晦涩感)。《红楼梦》在他看来是有趣的,跟晦涩毫不沾边。那就不要去解释那么多谜语,而是从情节、人物出发,从一个人的性格出发,体会人性的光华。
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没有一个恶人是不可理解的。古人的安分随时,即使是恶人身上,多半也有点历史的残留,有存在的理据。那一代读圣贤书的人,那一种被礼仪规训出来的人,总是如此。多少在大家族的浸染下,多了一些关于贵族的气息。那种贵族礼仪气息在天性对冲中,变成了柔中有刚的温情。
詹老师的《红楼梦》通识课,其实就讲那点温情。因为我们忘记的东西,绝对不是黑白分明的东西。是非黑白,我们是分得清的,我们忘记的,是关于古代气度的一种想象。我们不知道,古人有多么热爱生活,生活面目中又有哪些缠绵不尽的情谊,哪怕是人情世故,似乎都比现在来得温情。
这种温情并非遮蔽了苦难、遮蔽了人命官司的残忍,黑暗的东西都有(这种黑暗也是磨砺我们眼睛的利器),只是历史的脚步穿越出来,那些黑暗诚如《红楼梦》提及的正邪二气中的邪气那样,风荡云催,尘土归路。
现代人站在时间的下部,看上部流水的时候,无论是如何的情节,如何不堪的人,都多少会有点“远而敬之”的心。因为怕历史的轮回,若不重视那里面的温情,就会陷入当下的漩涡。
詹老师的通识课其实就是一个门。他用半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对《红楼梦》的认知,对古人礼仪的重构的温情把握,给我们开一个门,我们从中读到一点,便是有所得;若让生活更温情一点,便是大幸。
祝福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因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味道,不好说,有人能说出来,不妨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