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
本报讯 据封面新闻报道,上月底,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发布了河泊所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去年以来,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这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告诉记者,2019年初,在对于在台地3西边的一处汉代废弃的河道的一个灰坑中,考古人员对清理的土样进行水洗,发现了包括“滇国相印”在内的几枚封泥,“滇国相印”封泥的发现,不仅再次证实了古滇国的真实存在,而且弥补了汉中央政府在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对古滇国进行有效行政管辖记载的缺失。在2021年-2022年的考古发掘中,此类的封泥竟然发现了500多枚。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的汉简。蒋志龙告诉记者,这些汉简大部分是官方文书,有很多细节,对于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些文书有法律方面的,比如说涉及官府判案;也有政务方面的,提及当地某个月的税收。就是当时官府的工作汇报,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蒋志龙介绍,“现在滇池的水面海拔是1887米,但是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面之下还有一些遗迹和遗物。经过了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西汉时期滇池盆地的陆地面积比现在要大,水面也比现在要低3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