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60年前凭票看电视 祛寒小茴香 黄雀正肥红稻绽 谢谢任溶溶先生 儿时刻花乐无穷
第22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2-10-23

黄雀正肥红稻绽

文/叶世荪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上海话中形容谷粒饱满有一个专门用词——“绽”,读若“站”。《上海方言词典》:“今年年势好,两粒谷绽来”。除了谷粒,凡属颗粒状的果实都可以用“绽”字形容。《上海话大词典》:“搿眼毛豆老绽个”,《莘庄方言》说:“今年生拉个毛豆绽来”。清代陈祁有首《清风泾竹枝词》说:“黄雀正肥红稻绽,横云山上快登高”,其注曰:“凡谓饱满曰绽”。甚至还可以见到形容其他被包裹得撑胀、凸显的东西,譬如说“青筋爆绽”。

“绽”其实是个动词,最初只表示衣缝脱线开裂,所以它的义符是绞丝旁。汉代《礼记·内侧》:“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南朝《玉台新咏》:“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后来也引申为其他东西的开裂。北宋晏几道《玉楼春》诗:“清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西游记》:“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历代文人墨客更喜欢用它来描写花卉含苞或盛开怒放。唐代元稹《红芍药》诗:“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宋代陆游《雪后寒甚》诗:“未融楼北雪,先绽水南梅”;明代唐寅《渊明图》诗:“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所有例句中,“绽”都是当作动词用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将它的词性标为动词,包括它的组词:绽放、绽露、绽开、绽裂等。

不过,在上海话中的“绽”字却往往是形容词,用来形容饱满。譬如上述陈祁诗中“红稻绽”对应的是“黄雀肥”;脑补一下:稻穗是无法绽放的,让谷壳绽裂那是碾米机干的活,田野里看不到;“稻绽”系指谷粒饱满。虽说“饱满”和“绽裂”之间有一些意境上的联系,但其中的脉络终归使人存疑。1883年出版的《松江方言练习课本》里,可以看到另一个已被尘封了的字:“麦戋”;其间记录的例句是“吃来肚脐麦戋出”,意思是说饭吃得太过饱胀,以至于把肚脐都顶得突出来了。

“麦戋”在上述课本中的注音为zé,和“绽”的上海话读音相似,也和以“戋”为义符的其他一些词(如:残、栈、溅)的上海话读音一致。“麦戋”的原义就是饱满的麦粒,《广韵》:“谷麦麦戋也”。中国种植麦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甲骨文里就出现了“麦(麥)”字,对有关麦子的不同性状也有不同的字来形容。譬如:麦芒叫“麦亡”,麦子磨成的粉叫“麺”,麦子的皮叫“麸”,麦子做成的酵母叫“麹”,瘪瘦的麦粒叫“麦豦”等等。这些字经过演化,有的被简化了,譬如“麦亡”作“芒”,“麺”作“面”;有的还在使用,譬如“麸”和“麹”;有的不再使用,譬如“麦豦”和“麦戋”。不过上海人把“麦戋”所表示的音义换了一种形态,用“绽”的字形保留了下来。这也是“绽”字在动词之外另有一重形容词含义的原因所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