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冬日暖阳  插画 凤仙花帖 温暖的样子 乡韵流淌话甬剧 婚商 江南忆
第15版:夜光杯 2022-11-22

乡韵流淌话甬剧

王立华

上海和宁波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语言相似相通,不少朗朗上口的宁波方言已融入到上海话中。如“阿拉”,外省市对称作“阿拉”的,一律视作上海人,殊不知“阿拉”是从宁波引进的。

以前对于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上海人叫“我伲”。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经常乘“工农兵”号往返沪甬两地,下午4点船开后不久,便响起沪语广播:“旅客同志们,今朝夜里向,我伲船浪向供应夜饭……”那时上海电台有档“阿富根谈生产”节目,用沪语广播,对“我们”也称作“我伲”。而今除上海郊区外,“我伲”已被“阿拉”所替代,可见宁波话影响力之广。

甬剧,又称宁波滩簧,完全用宁波方言演唱,唱腔明快,乡音醇厚,表演细腻。2008年,由宁波市申报的甬剧艺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甬剧起源于晚清时期的宁波,但它的成熟发展却在上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有多达8家甬剧团活跃在舞台上,很受沪上甬籍人士的青睐。后经过调整合并为上海堇风甬剧团一枝独秀,由贺显民、徐凤仙领衔的“堇风”创作和演出的《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三大悲剧,显示出甬剧精品的魅力,1962年晋京汇报演出,受到高度赞扬。随后又在各地巡演、这是沪上甬剧的一个鼎盛时期。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劫后余生的上海戏曲舞台“添酒回灯重开宴”,京、昆、沪、越、淮等剧种相继走出困境,姹紫嫣红。原“堇风”的几位主要演员也力图恢复甬剧,但热闹了一阵子,终不尽如人意。不少甬籍人士在企盼能早日看到家乡甬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为了让甬剧的旋律重新响起于沪上,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组织了一个甬剧沙龙,成员以原“堇风”的一些老演员为主,吸收了一些年轻的票友参加,每周都开展活动排练。时任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会长的陈正兴同志说:甬剧是家乡戏,协会就是要为乡贤服务,做好甬剧的传承和复兴工作,把甬剧留在上海。当他了解到当年“堇风”的一些老唱腔、老曲调因年久未唱,正在被遗忘和失传,就约沙龙的演员开会共同回忆挖掘,记下乐谱并到电台去录制曲调。经过持续努力,有将近60余个老唱腔、老曲调被录制下来,柳中心的《甬剧演唱专辑》《徐敏甬剧经典唱段》等还相继出版,沙龙的演员还赴甬与宁波市甬剧团演员一起交流传承。

这些年来,甬剧沙龙的演员积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星期戏曲广播演唱等各类戏曲活动,并深入到社区慰问演出,还受邀到电视台、戏校开展甬剧教唱,受到市民尤其是宁波籍市民的称赞。

今年初在上海宁波经促会会场举行的庆祝甬剧沙龙成立20周年的演出中,丝竹声声,演唱者既有原“堇风”的老演员,也有参加沙龙不久的中青年学员,乡音乡韵流淌在会场,乡贤们激动地说:甬剧又回来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