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珂银
住家附近有一家书店,不仅售书也办理借书卡,且兼营咖啡。咖啡座划分两个区域,一边可以聊天,另一边供阅读。这样的多功能经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书店模式,类似于大型商场的shopping mall。
一日,我进这家书店逛了一圈,出门时想外带一杯咖啡。抬眼看价目表,脱口道:“你们店咖啡好贵哦,比周边的咖啡价格都要高。”一位染着栗色头发的年轻女孩笑道:“是呀,我们店的咖啡有书香,老板说书香也有价。”书香有价,这话出自一位老板口中我绝对信。在老板的思维中,不仅产品有价,任何由商业模式衍生出来的物品都是有价的,譬如“书香”。窃想老板是不会同意孔乙己“偷书不算偷”的耍赖之语。
对于商人,我是有好感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负责主编一本行业刊物。彼时经常有民企老板来编辑部翻阅行业信息,如果他们要拿几本杂志,必定会问多少钱一本。但我们是业内交流刊物,原则上是不收费的。他们常常会露出诧异的神色,认为杂志是商品,怎么可以不收费?
记得有一期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商场的鞋类销售前十名排行。一家鞋业公司的老板特来编辑部多拿了些杂志,原因是他们公司的鞋品牌荣列其中。不想翌日下午,来了一名壮汉,将一只沉甸甸的纸板箱搬进编辑部,我以为他送货送错地方了。他道:“昨日你们送了我们公司杂志,今天老板让我送一箱鞋,也算是礼尚往来吧。”一箱皮鞋12双,编辑部又不能设摊卖鞋,只能分送,然而我是感动的。
当年,有位朋友出版了一本书,有不少多余的,送到我们编辑部,说你们这里有客流,愿买的买,愿拿的拿,家里地方小,放不下。朋友很聪明,书放在我们这里确实能跑量。我发现,凡是做生意的人,他们拿书不白拿,都是购买的,而且他们认为拿了书不付钱是不应该的。我不想把他们抬高到对文化敬畏的境界,但是他们总能从做成的一件事上,看到投入的成本以及有形和隐形的价值,这或许与他们的创业经历有关,他们在认可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认可别人创造的成果,懂得其中的甘苦。与他们频繁接触,让我对价值感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时,我想当然地认为,今后如果我出书,不会随便送人,也是要出售的。
去年我将自己历年发表在各报刊的文章结集,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情感扶手》,突然发现已经没了当年的底气。时下,手机阅读已成为普遍现象,况且信息量大,选择面广,自己既不是名人亦非网红,一名普通的写作者,凭什么让人家买你的书?由于书中有当年一些老板的故事,得知我出书,他们又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批量的书。但凡是向我要书的朋友和读者,即使提出买书,我也是相赠的,并且从心底里感激他们愿意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我的文字上。然而我也得到了他们“礼尚往来”的回赠,有赠送小礼物的,有邀我喝茶的,想来书香在他们心目中也是有价的。
朋友小金,我散步时经常会路过她居住的小区。她提出要一本书,我便说散步的时候带给她。那天晚饭后,约在她家小区门口会面。当我把书交给她时,她立马将手上的礼品盒塞给我,说一点小零食给你写文章的时候解解闷。这情景像煞迅速完成了礼品互赠“仪式”,令我哑然失笑。她送的礼品我目测价格不菲,又不好意思推却,便邀她去附近的咖啡馆坐坐。她说做啥要消费,我带你去一个不花钱的地方茄山河。不远处就有一个街心花园,她似乎是有备而来,从包袋里拿出抹布,将椅子擦拭一遍,然后又掏出饮料,一人一瓶,笑呵呵地说道:“这里多好,座位、花香、空气都是免费的,享受公益和自然,何乐不为?”
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坐在花前月下,细嗅暗香,聊天,小啜饮料,还捧着各自的“礼物”,这是许久都没有过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