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土豆花(剪纸) 从延安走来的李校长 洗碗槽前的侧影 学习诗词是全家的事情 旅 岁月有痕
第15版:夜光杯 2022-12-01

汪演滨

旅行的路上总是习惯带上几本书。这本张大春的《见字如来》是有一年在台北松山机场候机时买的。这是一本用解构的方法讲汉字的书,一字一章,不仅讲字的来源,也讲字在今世的现实处境,隐隐约约能窥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书还有一种好处,翻到哪里是哪里,读起来没压力。

起飞了,随手一翻便是解读“旅”字的这篇。“旅”的原来字形是一面大旗下的两个行军的小兵,步调一致向前进发。仔细想来,虽是饱含着目的和情怀,但也隐约有某种被责任裹挟着的意味。“旅怀日不同,客梦翻相似”。抬头看一下周围同机的形形色色的旅客,多多少少都有那旗下小兵的影子:

商务舱靠走道的那个跨国企业高管看样子是结束了繁忙的行程回家,但自上了飞机就一直在电脑上,他的旅行一定是被工作的责任裹挟着。攀缘行商是为“旅”,身在异乡谓之“客”,古今中外,凡是做生意总是和漂泊行走分不开的。

窗边的那个小女生,从装束看起来像是个老练的旅行家,一直看着窗外的夕阳和晚霞。在她的眼里,旅行应该是个极浪漫的词。“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多么无牵无挂。她的旅行或许是被她周游世界的年少梦想裹挟着。

航班上还总是会碰到团队的旅客,航空公司总是把他们安排在后舱。以往,不论是飞哪里的航班,后排往往会有一群来自国内的旅游团,大妈们带着无数免税店的包裹上飞机,聚成一堆,欢笑一路。她们的旅行也被使命裹挟,不全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间打卡炫耀,也是勉力为将来老去的一天留下些美好回忆。

今天这班飞机上后排的团队非同凡响,二十几个英国的球迷来欧陆跟着自己的球队征战。他们穿着整齐的球衣,扯着嗓子唱着队歌,一群人喝光了飞机上的所有啤酒存粮。裹挟着他们的使命感倒是更符合“旅”字的含义演变:从漂泊的个体到齐聚的军队。我心里一边赞赏着他们的团队精神,羡慕着他们的自由欢乐,一边默默祈祷着“别闯祸,别闯祸,至少别在飞机降落前……”

翻开另一页,赫然是一句台式冷幽默:“旅行最严重的后果是回不了家”。在我即将飞满二十万英里的时候,这样的一句话无疑是有些杀伤力的……

为什么旅行会这么有魔力?看到过这样一种解释:凡是越高级的艺术,“限制”就越少,就像音乐、绘画和诗歌。旅行也是一样,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周围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功能性的含义,你知道哪条公交线路通向哪里,哪个餐馆做什么菜。而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见的下一个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旅行的审美就是消除了“限制”后的遐想。

就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世界有着唐吉诃德般的向往。这些是理想,也是枷锁。浮生如旅,当孜孜以求,可惜没有解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