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郜阳)从上周五到本周,临港新片区的高校忙碌又热闹,研讨会、推进大会一场接着一场,都围绕着四个字的关键词:产教融合。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如何有效衔接?这张试卷,申城大学已经答了很多年,也总结出不少经验。而在临港,“两海两电一桥”五所高校不约而同选定答案:产教融合。
临港能不能成为产教融合的“机床”?这个问题,学校曾经困惑,企业也不无担心。去年,临港有五个案例获评教育部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两海两电一桥”都榜上有名,包括上海海事大学与振华重工、远洋海运等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上海电力大学与特斯拉合作探索“订单培养”以及上海建桥学院与南麟集成电路公司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产教融合基地等。
“临港新片区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有深化产教融合的良好基础条件,集聚了应用型高校等教育资源;培育了全市最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有丰富的产业园区、实训基地和应用场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改处处长吴群峰的发言,让人们把临港和产教融合联系了起来。
今天,临港深化产教融合的步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释放了怎样的信号?“提高临港新片区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与会专家要么是高校掌舵人,要么是知名企业的一把手,从他们的高频词里,不难感受到对这片热土推动产教融合未来的信心。
“把新片区打造成为培育能工巧匠的摇篮,技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吴群峰这样概括。
在上海电机学院的产教融合推进大会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电气集团、上海临港集团、积塔半导体、中国商飞上飞公司等政企代表纷纷坐上签约席。院长龚思怡带来“一田四地”新构思。所谓“一田”,即指建设产教融合制度创新试验田,为新片区产教融合制度创新探索新路;“四地”更加细分: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新片区产业布局,学校将对学科专业进行新一轮优化调整,聚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电机电控、人工智能、新材料、现代服务等高水平特色专业群。”龚思怡告诉记者。
在临港,产教融合已经驶上快车道;但显然,政企校考虑的是更远的将来——
问题依然存在:重点行业企业用工存在较大缺口;临港新片区院校毕业生临港就业比例不高,核心技能岗位缺口约1/6;特殊经济功能专业化人才不足……“进一步围绕新片区产业需求,支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能级和规模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人才队伍。”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南汇新城镇党委书记苗挺从制度层面为校企注入“强心剂”,“管委会将支持区域内高校按照行业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