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监护仪发出提示音,医生和护士在病床间穿梭,细致地检查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一场以重症医学科为首、多科室协作的重症患者救治战役正在持续展开。
重症病房满负荷运转
在仁济医院东院区外科三楼ICU单元病房内,监护仪、呼吸机、高流量氧疗等设备持续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病房内18张床位已收满,同时又特设一张紧急备用床位。一些非气管插管患者趴在床上,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实施清醒俯卧位治疗。
一早,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带领着团队在ICU内查看患者情况。“昨晚他的二氧化碳指数为什么这么高?”皋源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多,做了气道清洗后好一点了,我们同
时调整了仪器参数。”“他已趴了(俯卧位通气)多久?”“从上月29日到现在。”一张张病床查看下来,不知不觉过去约2个小时。
“ICU内病人的情况在好转,一些患者从ICU转出去了。”但皋源坦言,急诊高峰过后,ICU病房仍面临巨大压力,“东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从上月27日起接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现在绝大部分是新冠患者。”
为了迎战重症高峰,仁济医院内的综合ICU、专科ICU、可转换ICU等相关床位均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落实到位,目前有4个ICU单元收治新冠患者。同时,开辟了一个亚重症病房,重症ICU病房和亚重症病房之间可实现双向转运收治,亚重症病房的病人病情加重,需要插管,就迅速转入ICU病房;ICU病房有病人好转,就转入亚重症病房或普通病房。
降低“轻转重”风险
在外科大楼5楼,骨科五官科病房转为急诊病房,同时收治着部分重症患者,由全科医学科医生接收患者。
“这个病人的氧饱和要继续监测,用药的话,我建议……”上午10时,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何征宇按时出现在外科5楼病房。何征宇根据重症病人的生命体征给予建议,忙着与责任医生商量用药情况,指导机器使用。
“普通病房每天会整理出病情较重患者的名单,我们依此到病房巡视,与责任医生沟通,及时发现一些高危因素的病人,转入ICU救治。”何征宇表示,通过各科室合作,将预防重症的关口向前移,有效降低“轻转重”的风险,并且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
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孟超带着几名医生正在外科5楼病房内查房。“从全科转到急诊重症,对我们来说还是可以应对的。”“涉及到重症医学科专业知识,我们几个科室会交流讨论治疗方案。”孟超认为,这种多科室联动的方式,一方面可缓解重症医学科医护力量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了重症监护室作后盾,重症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救治。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