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广告 声音 娃娃乒团 亮丽风景 瞧这一家子  全家都来赛
第9版:文体汇/聚焦 2023-02-04

瞧这一家子 全家都来赛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其乐融融

朱玲一家来参赛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朱玲丈夫与女儿搭档双打

从观赛者到参与者,从自己打球到全家齐上阵,今天,朱玲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的舞台上,“全家都来赛”。

自2005年以来,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已经成为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乒乓球爱好者的迎新传统。无论年龄、性别、球龄,这个乒乓大舞台,都向你敞开怀抱。

解说员的视角

朱玲当过两届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赛事直播平台解说,见证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影响力,“不仅参加的乒乓高手很多,观看赛事的乒乓球迷也很踊跃。”她记得,最高峰时,一场球有将近2万人次观看。朱玲介绍,“场地上的摄像机,听我和搭档的口令,我们看到哪个球台比较精彩,就推近景过去,解说那张球台的比赛。”

上届比赛中最精彩的一幕,令朱玲记忆犹新,“一个来自徐汇区少体校的小朋友,和一位老爷爷打,比赛很激烈,悬念保留到了最后。”朱玲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比赛很有意思,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这在其他赛事中几乎很少见到。”首先是性别上的限制,其次是年龄上的限制。几代人同台竞技,让比赛充满了乐趣。

参赛者的感受

看别人打球,自己也心痒痒。朱玲一直盼着有朝一日也以普通参赛者的身份,站上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舞台,尤其是能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参赛。

今年,终于时机成熟。混合团体赛5人组团报名,朱玲一家正好够数,孩子们也长大了。大女儿10岁,球龄1年,一对双胞胎儿子7岁,球龄2年。不过,因为朋友的12岁女儿没组队,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朱玲提议,让小儿子把名额让出来,“他到时候作为我们的拉拉队,给我们加油。”她笑言,将孩子们的名字组合到一起,队伍取名“霖骏菲翔”。

朱玲和丈夫肖晗都曾是省队球员,退役后,肖晗曾赴德国参加职业乒乓球联赛,战胜过奥恰洛夫、庄智渊等世界知名选手。朱玲则在中乒院任教,并担任国际级裁判长,今天的比赛,是她时隔20年后,再次上场参赛。“作为前运动员,我还是有点锦标意识的。”所以她亲自披挂上阵,“至于孩子们,我希望他们能体会到乒乓比赛的魅力。”

连续办赛,不断创新,是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一大特色。本届比赛首设团体混合制,每队必须有一名女性参赛者。按道理,男性越多,水平越高,但在朱玲报名的队伍中,一共有3位女性,“不管成绩如何,我们首要的目标是重在参与。”朱玲还记得,曾经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还设立过双胞胎组的项目,“可惜那时候孩子太小,希望将来这个项目会再次设立,让双胞胎儿子组队参加。”

家长们的期待

其实,朱玲的大女儿小时候不喜欢打球,“因为她觉得我们对她的要求太严格了,她就比较抗拒。”朱玲说。直到去年居家期间,看弟弟们每天练球,女儿才萌生了兴趣,也开始跟着父母重新学打球,这才越来越入迷。当时,朱玲和丈夫每天在家里要陪孩子们打四五个小时的乒乓球,全家其乐融融。

如今,孩子们在学打球的最初阶段,就获得了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意义很大。“在我们家长的带领下一起参赛,他们跃跃欲试。”

2023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是朱玲一家人的开年第一项赛事,接下来,孩子们还将参加国青、国少队的选拔赛,“如果输了比赛,小孩子们还是会哭鼻子的。”但这无妨,因为孩子们需要在比赛中历练成长,“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懂得如何面对胜利和失败,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