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何为真正的大医”主题讲座
思南读书会四百期现场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九年了,几乎每逢周六,梧桐树影下的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等待一场读者与作者的相会,昨天,第400期思南读书会以一段400秒的视频短片回顾了九年的历程,在严寒过后的第一缕温暖春风中迎接“读者”的回归,因为只要在“思南文学之家”,我们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许树建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曹禹杰获得了荣誉读者证书。这项荣誉还颁发给嘉宾代表毛尖、马伯庸,工作人员代表孟政、王若虚、潘巍、王燕等。
城市里的独特地标
2014年2月15日,作家王安忆与孙颙的对谈“让过去告诉未来”,宣告一个新的公共阅读活动品牌在上海诞生,小楼大厅里站满了闻讯赶来的读者。九年时光中,思南读书会迎来1500余位各界嘉宾、超过7万人次读者,读书会之外,还有了“思南书集”,衍生出5本对话录《在思南阅读世界》和《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快闪店、实体店,思南书单……
“谢谢侬!”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和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代表“思南·光启·望道读书会”的致辞中,这句感谢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思南读书会将以九周年为新起点,秉持‘接续传统、理解当下、想象未来’基本理念,常办常新,开拓进取,持续发挥引领示范功能,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上海做强文化源头和做优文化码头,打响自信自强的新时代上海文化品牌贡献更多力量。”徐炯表示。
“思南是上海的隐喻,它象征着上海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思南是上海的文化地标,它是体现上海城市生活精神面貌和内在本质的切入点,思南是审视上海的一个独特视角,它代表着上海文明最复杂、最清醇、最温情的面貌,在一片小小的空间里,吸引着背景各异的一群人,在这个空间里思考人生内在价值,培植情感、交流思想、展望未来,反映了当下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品格。”陈恒表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出版社、媒体、剧院、博物馆、咖啡馆,这样的城市才更美观、更魔幻、更宜居。“到了思南,不仅激励内心和提升自我,而且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充实更阳光更快乐,这就是思南给我们带来向上的一面。”
与阅读的一场约会
“思南这个文化品牌是发光发热的聚合体,有思南的地方就有温度、有热情、有向心力。”《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说,昨天的思南读书会400期还发布了“思南书单·2022”,总提名122本,入围正榜30本,评委特别推荐22本。林白《北流》、周嘉宁《浪的景观》、刘立杆《尘埃博物馆》等30部作品入选。同时,为鼓励和推动当代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丰富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还宣布启动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评审和创设第一届短篇小说论坛的计划。“短篇小说双年奖”和短篇小说论坛均为国内首创。
以小说集《辛丑故事集》入选“思南书单·2022”年度小说集的作家弋舟说:“随着思南读书会一期复一期地展开,我的文学立场、精神气象,也潜在地被塑造着。它是我张望当代文学现场最为重要的一个窗口,也是我寻医问药的精神诊所。”
每次参加思南读书会之前作家鲁敏总会“先到复兴公园,树荫下找张椅子,坐下,半眯眼,发一刻钟或二十分钟的呆……以便稍后时精力上更为丰沛和流畅,从而进入一段亲切且慎重的交谈。”她的长篇小说《金色河流》进入“思南书单·2022”评委特别推荐单元,在她眼中,思南就像“一个可以歇脚、聊天、补充养分的码头”。
活动分享环节,马伯庸围绕以华山医院为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医》,为读者讲述何为“大医之术”。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专业人士到普通读者,从线上网络到线下空间,对未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读者而言,思南早已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场读书嘉年华,一个与阅读的美丽约会。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