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早期及时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中风患者死亡率、减少致残率,这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也是脑中风患者回归生活正轨的重要途径。
日前,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靳令经院长表示,脑中风康复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医院将借助霁达云康(远程康复)的平台资源,致力于脑中风患者康复院内外一体化管理,使远程康复惠及更多居家康复的患者,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脑中风患者康复诊疗三级网络创新模式。
“跑偏”的康复理念回归正轨
中风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及肢体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说中风急救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么康复治疗则决定了幸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风后康复理念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中风患者家庭认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介入中风后康复治疗。
与此同时,一些认知偏差开始“拖后腿”,干扰规范康复治疗的推进。一方面,中风康复是科学系统的治疗,训练方法非常丰富,绝非抡胳膊抬腿这么简单。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失能情况而制定的。另一方面,脑中风康复治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不得。由于不同患者的损伤情况不同,恢复的速度也不同,整个过程通常会持续数月,不同康复阶段,康复训练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和家属都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能半途而废。
脑中风后8至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6个月是恢复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万一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也不要消极沮丧。所谓时机是指恢复进程和速度比较快的时间段,之后进展会放慢,但并不会停下来,因此,康复治疗任何时间都为时不晚。
中风后康复的正确打开方式
康复治疗是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回归正常生活至关重要的一环。
■超早期康复,给患者更多康复机会
“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理念,与先进成熟的德国神经康复的重点不谋而合。德国神经康复模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因其规范程度高、效率高、强度高等特点,被公认为国际领先标准之一。2017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指出,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A);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I-A)。尽早开启康复治疗对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照护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脑中风康复,需要激发患者“主动性”
康复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沮丧、抵触等情绪,在“躺平”“摆烂”状态下过度依赖针灸、家属按摩、医生手法,但太依赖他人往往不利于患者自身的康复,主动训练要比被动训练效果好得多。
德国康复模式强调患者自身的主动参与,临床团队会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家属教育、康娱活动、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
■康复全程化,远程康复“就在身边”
康复不是一蹴而就的。德国康复模式强调全程化,全程康复从脑中风的急性期开始启动,贯穿住院治疗,回归社区和家庭之后,直至患者回归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尤其是后期康复期患者回归社区和家庭之后,如何维持康复治疗成了一个难题。远程康复让医生“走到身边”,可提供高效、便捷,且疗效和安全性良好的居家康复,无缝连接住院期间的早期康复与长期居家康复,加速康复进程。 魏立 图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