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电影《望道》北京首映 “智慧图书馆”大有智慧 “我写的电视剧,尽力将上海融入”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3-03-22

“我写的电视剧,尽力将上海融入”

热播电视剧《人生之路》编剧洪靖惠专访

如果《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前传,那么,《人生之路》就是《人生》的“全传”。日前央视一套热播的“上海出品”电视剧《人生之路》,让高加林的人生之路延续到了上海。昨天,本报专访该剧编剧洪靖惠(见上图),这位上海姑娘表示:“凡是我写的电视剧,我都会融入上海。”

洪靖惠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常年活跃于话剧和电视剧编剧领域。起初,《人生之路》剧组找到她,是因为看了她给话剧中心写的话剧《大清相国》。当路遥的女儿路茗茗同意授权改编电视剧之后,洪靖惠开始着手改编,她中学时就读过这本小说,十分喜欢,出于关心人物命运走势的本能,她一直好奇——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等后来怎么样了?

高加林为什么来上海?

小说《人生》里,并没有提及上海,但高加林说过一句话:“连联合国我都想去!”洪靖惠分析道:“高加林的个性包含清高与傲气,既然他都想去联合国,那么他肯定想去中国的大城市施展抱负。”按时间轴,故事的时间背景是在上世纪90年代。“高加林的底色是文人,如果去北京的话呢,从政的可能性更高;来上海的话,这个时间段正好上海处于改革开放,他的个人成长恰好能反映时代发展;但他始终是文人,绝不可能从商;因此,他到上海的职业,是报社记者,最终,还是融入路遥的人生选择——成为作家。”

全剧大约在20集左右开始全面进入上海背景。剧中,通过高考,年轻人都汇聚到上海。高加林的初恋刘巧珍,来到上海,从给付家阿婆做保姆起,一点一点感受到上海女性身上独特的魅力与坚韧,从而自己也创业成功。黄亚萍及其父是上海人。“刘巧珍是来自农村带点乡土质朴的美丽;黄亚萍是来自大都市带点艺术气质的动人”,洪靖惠剖析道:“刘巧珍和高加林;高加林与黄亚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里,都是势均力敌的情感双向奔赴。”像刘巧珍这样金子般的姑娘,应该在上海过得好;像黄亚萍这样勇敢的爱情追求者,也应该从她的角度被大家理解、共情。因而,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张力,特别触动人:“高考,是高加林的救命稻草;高加林,是黄亚萍的救命稻草……”

当下的现实状况是,影视剧观众数量肯定高于读者。因而,要让青年影视剧观众也能接受这部剧的要义是——真实,尤其是人物情感的真实。洪靖惠说:“高加林另外一个层面是‘不欺骗自己’,能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这一点,如今很多人也做不到。”

为什么总要融入上海?

小说原著里,高加林被顶替掉的是乡村教师的这份工作,这一情节被洪靖惠改编为被顶替掉了考入上海某大学的名额——这一更有冲击力和同情心的设置,不仅让剧中主要人物都有了到上海的理由,也让这群年龄相仿的陕北年轻人共同融入了上海的改革浪潮之中。

高双星,就是顶替高加林的同村伙伴、同龄人,到上海后,以“高加林”的名字生活,内心复杂。当高加林在乡村奋发写作,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时,暗恋高双星的同班女生误以为那就是高双星的作品。当高加林去上写作班时,发现上课的老师是名为“高加林”的高双星……洪靖惠表示:“我改编的原则是——尊重原著、接续文脉”,尽力凸显原著意图。

而刘巧珍在与独身的上海付家阿婆的接触过程中,被其上海女性独有的精致、分寸、气质所感染。两人逐渐成为亲人一般的依傍。但是她最终依然独立创业,从面食店做到拥有中央厨房的连锁企业家,这是上海这座城市赋予她的挑战与机遇……

接受本报专访时,她看到记者掏出笔记本电脑,不免共情道:“我一旦写起剧本来,也都是随身备着电脑。”有趣的是,她最喜欢的写稿地点是静安区图书馆:“那里有间自修室,好像是考研教室,门口有人守门,环境真的十分安静。”每次,她都要特地坐地铁前往。

“找我的剧有两种——古装、现代都市的商业类型剧和现实主义经典文学名著改编”。作为学院派出身的编剧,她注重的是一部剧的两个层次。第一层就是市井故事,“首先要写一个老百姓喜欢的故事”;第二层,是要体现个人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况味,“我作为一个上海人,肯定很想把上海融入到剧中,尤其是都市题材乃至如今《人生之路》这样折射中国城市文明发展进程的大作品。”

此前,她最为观众熟悉的作品是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在各平台上的收视率都颇高。作为成熟编剧,她正迎向事业繁荣期,但是她也把创作《人生之路》的心得勉励自己——“人生之路,行路迢迢;得失况味,心香萦绕”。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