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勇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形态更多样、功能更复合,如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是一个紧迫课题。
最近,笔者到西南地区某城市休假,该城被戏称为“首堵”,我观察多日后,发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堵在管理上。摩托车、助动车也上了高架;车辆变道没有尾灯提示也不吃罚单,司机经常想变就变;红绿灯从100秒甚至120秒开始提示,不是读秒而是读分。当地司机跟我说,您到我们城市来玩,包一辆车是对的,在我们这里开车必须由熟悉道路的人开车。最难忘怀,那天要返回上海,怕堵车,把余量打足。在前往机场的路上,6:35发生了两车相碰的事故,到9:10才恢复畅通。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彰显着城市形象。城市治理者有必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精细化的治理“解剖麻雀”,全力便民利民排堵保畅。很多外地朋友来沪后都觉得,上海车辆人均保有量虽是全国之最,但堵车的现象不算特别严重,靠的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两车在道路上轻微碰擦自行解决是上海首创。市中心乱穿红绿灯的行人很少。车让车,让出秩序;车让人,让出文明;人让车,让出安全。秩序,不仅依赖于市民素养的提升,也是精细化治理的成果。交警部门从摸清道路脉络、测算交通流量,到规划绕行路线、挖掘停车资源,逐步完善交通组织和管制措施。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高架匝道交通“肠梗阻”,高架支队探索设立“匝道长工作制”,由最熟悉情况、最有经验的交警担任“匝道长”,逐个匝道梳理,对症下药。一个小例子,沪闵高架转中环路上中路隧道方向的车速如今明显变快了,原因就是在虹梅立交到上中西路下匝道之间的3、4号车道之间的实线延长近50米,增加了一段虚实线,让车辆可以提前变道,避免变道距离过短造成的车流冲突,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
交通文明是城市管理水平的一个缩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