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金秋九月,我国最大产棉区新疆的千万亩棉花陆续吐絮,迎来了喜人的采收季。今年,在阿拉尔市建成的新疆首条散棉、筒子纱非水介质少水染色生产示范线,让新疆棉在故乡就能完成一条龙生产,这一“无污染,零排放”的技术来自“上海智慧”。
这条染色生产线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纺织化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建设,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年产量5000吨,自今年5月份试运行以来,在色牢度等产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全过程运行成本减少5%至10%,且生产过程中无废水产生。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过去,虽说纺织产业的原材料“遍地开花”,但因传统印染工业耗水且污染环境,水资源紧缺、生态脆弱的新疆只好把大部分原料送往沿海地区染色处理。2019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王际平教授团队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托,力求解决印染行业高盐染色污水排放问题,使大规模棉纺织品染色成为可能,为新疆发展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援疆之路就此铺开,王际平带领团队来到大漠深处,一条“绿色”的染色生产线在他们的努力下成为现实。
按照传统的印染工艺,染1吨棉纤维需要用1吨盐、100吨水,同时产生等量的污染物,被国家列为重污染行业,行业技术攻关的重点始终在产业终端——治理污水方面徘徊。上海团队则将治污的目标前移至生产端,在印染技术上创新,利用新方法,染1吨棉纤维,不用盐,只需0.25吨水,染色时间减少20%,最后产生的固体废物还可以制成肥料,产生的回收水可以再利用。
“这是一套全新的技术路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盐类化合物,不产生废水且染料利用率特别高。”王际平介绍,“我们的方法是在干洗溶剂中加入少量的水和需要的活性染料。染料溶解到少量的水滴中,在专业设计的染色装备中,溶解了染料的水滴会随着非水介质和棉纤维进行均匀接触。棉纤维是一种亲水的纤维,它们特别‘喜欢’带上染料的‘水滴’,会在染色过程中逐渐抓住染料,完成和染料的反应,染料的利用率可以高达90%以上。”
新疆纺织领域的同行们由衷地对上海团队竖起了大拇指。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发布后,当地的印染工业就被按下了暂停键。上海团队则把高污染生产过程变成了“清洁生产”工作模式,相比较传统路线,还可以节约5%至10%的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