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书法 盘盘“老底子” 春来下江南,桃源在李坑 谁是最和蔼的人 味道
第14版:夜光杯 2023-10-17

盘盘“老底子”

施之昊

梁实秋写《雅舍谈吃》不是即吃即写,而是隔了几十年后回忆当年的美食写出来的。这比起当场写真的更高明。对着绘画原作临摹当然不错,更妙的是画出心中的画。张大千在1926年见到过石涛《溪南八景册》并借去临摹,抗战后,此中8页遗失4页,1947年庞莱臣请张大千凭记忆再补4页,上海博物馆8页一起展出时,难分伯仲。

上海话把“老早的时候”叫做“老底子”,那时没有摄影摄像技术,也不能录音,怎么记录老底子的味道,恐怕只有文字有这个功能。舌头吃过的味道,也只有凭借文字来记录。

我的大姑妈住在蒙古路,小姑妈住在厦门路,中间隔着苏州河,这座桥大名叫西藏路桥,上海人称其为“泥城桥”。南面桥墩下有几个大型煤气包,还有美味的稳得福烤鸭,取名来自英语“wonderful”。北面桥墩下就是四行仓库。那时苏州河水的颜色像墨汁,这并不夸张,还有那股恶臭,也是老底子的味道,要是再详细描述一下,就是公共厕所的味道。庄子曰“道在屎溺”,经过二十多年的治污,今天的苏州河河水清澈,那股恶臭也仅仅保留在记忆里了。

在上海书城没有落成前,福州路河南路口科技书店经常去,我觉得那里的书特别多,多到一进去就有一股书香,就是油墨的香。现在我到北京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地下室也能闻到这样的书香,或许是在地下室不通风的原因。上海福州路福建路口,现在振鼎鸡的位置原来是商务印书馆,面积很小且有两楼,一进去书香就“团紧”散也散不掉。记得我在那里买过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两厚本,翻翻真香。近来有老师赠我《危险的愉悦》一书,我翻开闻闻就是这股味道。大概是用的油墨不同,港台版的书籍大都没有这股香味,是无味的,尽管装帧精美,但是没有了这股香味,便不能得满分。

上海现在全家便利店遍布,这似乎成为了国际大都市的一大特征。以前的路边有“烟纸店”就类似便利店。那时的烟纸店里有一股味道,很难形容,类似一种橘子水的香味,而且每家都有,且不易散去。要是一个盲人走到这里,也会本能地反应出这里是烟纸店。类似的就是那时的粮油店,一进去就是一股酱油的香味。粮油店里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倒梯形的斗,买米的时候把布袋放在下方。以前听到“六月鲜”酱油,我一直以为是用于夏天调味的酱油,因为名曰“六月”,后来知道那是说酱油酿造在半年(六个月)的意思。某酱油的广告词说“真的一百八十三天喔”,外公听见就说:“酱油不都应该是酿造半年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