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促进与引领,能使更便捷、更精准、更高效、更可及的医疗服务和技术实践变革成为可能。昨天举行的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大会上,顶尖科学家和顶尖医院院长齐聚,共话科学引领医学变革的同时,共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多元协同。
借助AI
开展精准医疗
在顶尖医院院长圆桌论坛上,多所海内外医院的掌门人交流分享来自一线的现实挑战。“在洛杉矶,不少女性忙于照料家庭或打好几份工,就算生病也没时间到医院来。面对这些群体,我们联合了多家医院,建立网络,把服务送到社区去。”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研究和临床试验副院长迈克尔·法尔库指出,希望推崇“基于责任的医学”,除了更精准、更快速地将基础研究转化并送达患者外,还应该注重实践评价,缩短住院时长,更负责地使用医疗资源。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巨变、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都给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压力。同时,慢病预防、大流行病和应对健康危机的行政决策缺乏及传染病跨境传播,都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指出,应把挑战转化为机遇,重塑医疗系统,建立全球健康社区。比如说,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疾病预防及健康促进方面,以AI(人工智能)助力基于人群的基因组队列研究,开展精准医疗和转化;开展包括基础医学、政策研究在内的国际健康合作。
新技术
须被“善用”
快速老龄化,是亚洲许多国家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首席执行官艾默里克·林表示,新加坡正采取一系列举措应对,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的语音转录功能自动记录电子病历,释放护士程式化的工作,让护士有更多时间与患者“面对面”。
从临床收集到的数据要如何用好,如何确保用户隐私不受侵犯,医生如何合理使用智能诊断来作决策,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也应该受到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呼吁联合医院、学界等,一同为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探讨共识,“我们需要一个指南来统一标准,规范使用”。
开动脑筋
坚守初心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认为,许多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常诞生于“小预算项目”,正是因为条件受限,反而会动脑筋创新,而现在基于热门新技术的项目容易获得资助,过度依赖设备却阻碍了“新想法”。
对此,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从现代医学的起源总结道:“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可能一下子解决不了,但坚持对生命自然的兴趣,或许解决方法会慢慢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