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雪峰哨所高扬中国红
第16版:军界瞭望 2023-11-20

雪峰哨所高扬中国红

来自西藏边防线的报告

◆李国涛 黄冠 张照杰

一山一水,都是家园;一草一木,都是中国。说起我国边防执勤最苦最险的地方,恐怕就是西藏高原了。西藏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那里气候恶劣、地势险要,号称“大地之脊,生命禁区”。但一茬茬官兵雷打不动地驻守边关,如一座座无字丰碑,筑起伟岸的精神高地。今天,本版撷取雪域边关的几个哨所,讲讲那些“硬核”的“风花雪月”!

无名湖:

云端有片杜鹃红

无名湖哨所其实没有湖,诗意的名字源于官兵的美好憧憬,它组建于1987年,海拔4520米,每年10月到来年5月为大雪封山期,最低气温-33℃,夏季取暖是常态,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俯身看云天,穿行绝壁间”才是无名湖最真实的写照。

“瞧,多美的杜鹃!”无名湖下雪前夕,指导员洛桑次珠望着哨所旁一簇鲜红的花儿若有所思。在这里,能见到植物是一种幸运,来过哨所的人无不惊叹杜鹃的生命力,官兵都说是它根扎得深。原来,无名湖设哨后没活过一棵树,“播绿之战”持续几十年。之前,边防团有个不成文规定,谁在无名湖种活树,就给谁立三等功。官兵们真的很拼:土壤不肥,休假归队时就把化肥塞进行囊;冬天怕冻,就把树苗移栽进温室……江苏籍大学生战士王鑫运用所学知识,把上级配发的“21金维他”捣碎,用水溶解后,埋进树坑。即使这般呵护,树也是春天种、夏天绿、秋天枯、冬天死。

树没法生存,但官兵却在无名湖根深蒂固。前些年守冬,蓄水池结冰,用铁锹钢钎都砸不开,炊事班长陆建波只好化雪做饭。正吃得高兴时,中士熊成听到“咔嚓”一声,牙齿硌掉半截。“高原上牺牲了大门牙。”一句话,引得战友哄堂大笑,原来,雪水中杂质太多,一颗石子不慎掺进饭里。

在战士眼里,杜鹃红既是自然底色,也是自身所期许的英雄本色。无名湖的巡逻路平均海拔4700多米,中途有20多处危险路段,要登上7处断崖、40多块巨石,每次巡逻如闯“鬼门关”。2021年3月,巡逻队员拉着几条攀登绳过陡崖,二次入伍的赵鹏飞突然脚下一滑,往崖下急坠,一级上士黄天文出手如电,左手一把抓住赵鹏飞,但巨大的惯性把他俩往云山雾海里拽,幸好有块突岩缓冲了一下,两人才奇迹般地脱险。让人欣慰的是,“95后”“00后”已成长无名湖哨所的中坚,蒙古族小伙杨八斤两次参加“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比武,斩获5个单项第一,让五星红旗昂扬欧洲最高峰,让世界见证中国军魂。

今年国庆,连长陈泽宇组织入伍新兵站在无名湖哨所戍边石旁,把叠得整整齐齐的五星红旗展开,开始讲述这面国旗背后的故事。2018年,哨所官兵到北京参加“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主题活动,带回这面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国旗。几年来,官兵们每次巡逻,都把这面国旗带在身上,在边境线上进行主权宣誓。每逢重大节日,哨所便会组织大家在这面国旗下宣誓,进一步坚定扎根边防、从军报国的信念。

3197:

万般情系万家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喜马拉雅山创造成极致。西藏山南军分区3197哨所像一颗藏南明珠,镶嵌在三面临崖的3197高地上,因最初通往哨所的石梯有2187级,出入犹如穿行云霄,也被称为“天梯哨所”。1987年5月建哨时,生存成了最大考验,没有住房,哨兵钻进树丛或猫耳洞,和衣而睡;没有水,就从腐叶中收集泛黄污水做饭;上哨3个月,没有人洗过澡。但官兵在树上写下“祖国在我心中”“精忠报国”等誓言,尽管活动范围不足30平方米,但家国情怀就在这巴掌大的地方激情燃烧。

受哨所环境影响,老哨长李吉坤一洗头便大把掉头发,休假回家相亲,好几次都因发型而失败。连长、指导员看着心疼,多次劝他下山,可他一次次摆手拒绝,一呆就是14年。老哨长退伍返乡后,时年32岁的邓东城申请成为新哨长,几年下来,他也没逃脱脱发的宿命,如今已“聪明绝顶”。但邓东城觉得自己是历任哨长中最幸运的,因为赶上新时代,简易公路修到半山腰,原来2187级石梯减到677级,官兵上哨更加快捷;三级抽水系统落户,国家电网牵入云端,执勤与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勤务方面,哨所一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官兵练就“听声辨音”的绝活,在漫山遍野建起移动观察哨;缺少阳光的滋养,种的蔬菜容易患根瘤病,官兵脑洞大开,用废弹药箱装上泥土种菜,趁太阳露脸间隙扛着菜地追太阳……

不得不承认,由于多数时间与世隔绝,哨所里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很难有“新鲜话题”,即使有新兵来,大家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甚至用不了一周。为了让生活更丰富些,他们收养过流浪狗,抱养过猫,在这里呆得最久的是一只叫“叮叮”的猫,一呆就是十年,官兵在叮叮胸前系个铃铛,跑动间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也让哨所更热闹了一些,久而久之,叮叮也就成了官兵的忠实伙伴了。可好景不长,2023年初,叮叮迎来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避免大家过度伤心,邓哨长陪伴了叮叮一整晚,天微微亮,便将叮叮葬在哨所周围。

在3197哨所,有一副历经三十余载的对联——“头顶边关月,情系万家圆”,无声激励着一代代上哨官兵。去年,邓东城服役期满,他又申请延期服役。“我也向往和家人团聚,但只要部队需要,我还想多干几年。”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每一名3197哨所老兵的心声。

拉则拉:

扎根绝壁守安宁

拉则拉,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山口”,可现实并非如画仙境,海拔4088米、三面临崖的绝壁上,我军于1987年6月在此建哨。这里全年过了雨季,就是雪季,第一代哨兵驻扎的只是一顶简易帐篷,晚上睡觉盖两床被子加大衣,还是难敌“寒将军”。尽管冰封苦寒,但官兵没有退缩,他们从山腰林间找来直树干,在哨位挂出第一面国旗,没想到有一回大风折断旗杆,国旗吹落山崖,一名战士腰系攀登绳,硬是靠着荡秋千从峭壁找回国旗。

坚守“绝壁哨所”,官兵把困难踩在脚下。前些年哨所缺水,每次要走两公里的山路背水。为了省水,大家把洗了菜的水烧热洗碗,洗了脸的水用来洗脚。有一次,海边长大的浙江籍战士钱晨光下山背水,在距哨所不到300米时,脚踩暗冰摔出去两米远,塑料桶重重磕在尖石上,裂出几道口子,水涔涔地直往外流。钱晨光起身后全然不顾手脚上的伤,赶忙抱起水桶,可还是抱得一场空,这让他心痛不已。此后背水,钱晨光把装水的桶换成铁桶,虽然重量增加十多斤,但能让哨所官兵安全用上水,他心甘情愿。后来,钱晨光在哨所练就一番本领,“听声音辨别飞机,看脚印分辨动物,闻植物味道辨别毒性……”正因为有了这些技能,钱晨光接任了哨长,一呆就是好几年。去年,满服役期的他,恋恋不舍告别哨所,临走时,将哨所的土壤放进背包,带着思念返回家乡。

随着边防设施的升级换代,如今拉则拉哨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空中索道”建成使用,身为索道管理员的郭兴旺熟练地操纵变速杆,钢绳如蟒蛇般在空中舞动,盛装物资的铁桶“插翅高飞”,约摸15分钟后,他的对讲机里便传来哨所“收货”的信息。索道开通后,生命源泉也“涌进”哨楼,守哨官兵直接喝上桶装矿泉水。不仅如此,国家还把环线公路修到哨所脚下,彻底结束哨所供给全靠肩挑背扛的历史,现任哨长喻兴金说:“唯有坚守,才不辜负国家。我们要擦亮眼睛,为祖国和人民站好岗执好勤。”

国色芒色:听声辨物有真功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清晨,国色芒色哨所哨长朱堂新带领官兵在海拔4113米的山峰上放歌,嘹亮歌声穿云透雾,响彻原野。国色芒色,在门巴语中意为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地方,其实这里终年被大雾笼罩,哨兵曾笑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哨楼上看不清楼下的你。”浓雾遮眼,更能锤炼官兵技能,哨长朱堂新就有一身“听声辨物”的绝活,他对边情了然于胸,对面山头挖掘机、运输车、直升机的声音,都逃不过他的“顺风耳”。一次,山头那边传来“轰”一声响,朱堂新第一时间判断是泥石流,并在地图上指出位置。浓雾散去,上等兵贾耀鹏拿望远镜一看果如所料,顿时对哨长肃然起敬。

1986年6月,边防团长高明诚率队勘察边防,不幸壮烈牺牲,一个月后,他的战友沿着英雄的足迹,终于挺进国色芒色,让五星红旗高扬云端。那时候,通往哨所的羊肠小道犹如一段纤绳挂在山间,自然灾害不时袭来,守哨官兵和山下边民如同蚂蚁搬家一样,把建材一点点背上哨所。边民次仁旦增回忆,一名战士背运铁皮上哨时,不慎被树枝挂住,重心后仰,差点坠入幽谷,幸亏同行的战友和民工一把抓住其胳膊,才死里逃生。

因长年受雾侵袭,哨所里晾晒的衣服一周都没法干,超过20%的官兵患有关节炎和风湿病。大家虽然对恶劣天气头疼不已,却对哨所的感情比雾还浓。一级上士杨军坚守了13年,是哨所有名的“铁人”,哨所囤主副食,50斤的冻肉他每次要背两块;300斤重的发电机需要运出去维修,四人搬不动,他一把抱上了车。长期劳累让杨军患上了慢性肾炎、颈椎退行性变等疾病,可每次面临走留时,他总是悄悄收起诊断书,毅然选择继续坚守。

“浓雾深处有个家,哨所就是一个家。”这是哨所官兵长挂嘴边的一句话。前些年,官兵为了能吃上新鲜时蔬,发起拓荒行动,老哨长刘胜和战友在弹丸之地修建温室,开荒垦殖,凭着“燕子垒窝”的精神,终于在山腰上凿出3个袖珍温室,把一大批菜种撒进高原的“南泥湾”。

戍边卫国,信念如磐。面临退伍返校的贾耀鹏坚守到最后一刻,把所学观察知识技能整理成册,做好传帮带后,才与战友一一相拥告别。而在哨所旁一块饭桌大小的石头上,战友们精心描绘出一个鲜红的“家”字,时时激励大家以哨为家,忠诚守卫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