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美国发动机助推印度空军“飞翔” 陆军合成营“淬炼记”
第15版:军界瞭望 2023-11-20

陆军合成营“淬炼记”

特战队员乘直升机降到目标地域

步兵下车作战

突击车穿越水障

不久前,陆军某旅一场合成营空地火力协同演练展开。从作战侦察到火力配置,从突击时间到力量布势,一营副营长王东宝与连排指挥员只花了15分钟就完成筹划。而拥有这般优秀作战本领,他们经历过哪些考验呢?

认识“大翻身”

2018年初夏,科尔沁草原腹地,朝霞初露,远方透出一抹金黄色,斑斑点点地洒在隐蔽待命的指挥车上,也照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一营长宋恒哲的脸上,此刻他正全身心投入空地协同演练中,对该营而言,这是头一次。作为全军首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一营有属于自己的骄傲。

随着侦察直升机从头顶掠过,武装直升机施放串串干扰弹,轰鸣声刚歇,车载电台从不同方向传来指令,演练开始。宋恒哲立刻进入指挥状态,空中侦察、火力打击、开辟通路……演训场上,炮火压制、空中遮断、战车突击,一营打得越来越顺手,“起初的感觉真爽”。宋恒哲回忆。可战争是条变色龙,一营突破“敌军”前沿后,依照传统陆战经验,换发新式突击车的各连分头猛追“逃敌”,结果与“敌人”混在一起,航空兵考虑误伤问题,空中支援有些“畏手畏脚”。可战机不可失,航空兵不得不打击“敌”顽固火力点,一营也因距离过近被较大“误伤”,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无独有偶,一营的电子对抗分队也因运用不当,还没闻到“战斗”气息便班师了……

“伤亡率”70%,近一半是友军“误伤”所致,这是一营首次空地协同演练的成绩单!复盘总结会上,营主官们的情绪跌落低点。“不跨越大陆军思维定势,就会被挡在联合作战门外。”一营从认识到行动来了个“大翻身”,跨越军兵种界限,与任务部队绑在一起练,构建基于任务编组的集中联合驻训。

经过多年严格演训的锤炼,一营的合同作战能力现已令人刮目相看。侦察分队迅速出动,一组组战场数据回传至指挥所;空地火力密切协同,精确摧毁“敌”重要目标;工程防化队,进一步摧毁“敌”残存工事,开辟进攻通路;空地火力支援下,地面突击群适时冲击,电抗、工兵等配属力量伴随保障……联合作战的思维已初见雏形。如今,“空地协同时间误差30秒还不行,如何精确到秒?”“火力支援如何有机衔接?”“作战效能如何深度叠加?”等等课题,已成为一营与友邻军兵种全面融合下主攻的方向。

打穿“一堵墙”

空地协同作战,关键在“信息通联”,可“联”的难度常常超出想象。

几个月前的一次空地协同中,负责与航空兵通联的一营侦察引导小组在风雨中调试通信设备。面对复杂气象,加上“敌人”强电磁干扰,组长杨文民带领大家奋战良久,终于屏幕上显示与数十公里外的战机成功建立信道,大家沸腾了,组网建链、传输信息,无形“数据天网”悄然织就。这张网里,无人机在空侦察,武装直升机、歼击轰炸机对地攻击,地面分队纵深突击,火炮航炮急袭目标……陆空一体亮剑,成为恢弘的战场风景。“让天空聆听大地的呼唤!与战机共享数据,是获胜的关键。”走下演训场,早已是满身泥水的杨文民不禁感慨。如今一营可以与其他军兵种互联互通,意味着全营的联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可以独立遂行作战任务。

可回想早年空地协同经历的“阵痛”,杨文民总忘不了一场演练的场景。当时,正面进攻的突击车遭“敌”重火力压制,主力分队刚从翼侧发起冲锋,就遭“敌”坦克伏击,负责地面引导的杨文民紧呼空中支援,但直到演练结束还没等来航空兵的影子。“空地设备平台不一致、接口不统一、软件不兼容,导致陆空对接不畅,联合作战效能无处发挥。”这场失利让杨文民和战友意识到,链路不畅,好比一堵墙,把空地协同挡在各自区域,止步不前。

通过上级牵线搭桥,一营把陆空现役电台放在一个平面上,对空地配对的信息装备分类排序,“现地能联紧前测试、预计可联合力攻关、搭桥即联向上请领”……逐步将空地协同的情报链、指挥链、打击链和末端引导控制链建起来。

之后的历次演练中,每当一营分队遭遇“敌”顽固火力点,数十公里外隐蔽待战的武装直升机迅速前出,将其摧毁;围攻纵深据点,地面分队边打边占,空军、陆航飞机巡航盘旋,有效阻“敌”增援……纵观全局,“走单骑”“独角戏”正被战场淘汰,多维联动、联合制胜正成为战场新图景。向勇 陶李 张光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