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慢下来的片刻 绿肥红瘦(纸板丙烯) 我用此法教古诗 儒雅“华佗”郑乾龙 六岁女儿的哲学 生冻疮的日子 不容然后见君子
第14版:夜光杯 2023-12-13

儒雅“华佗”郑乾龙

汪正煜

读“夜光杯”上何芳所撰美文,不觉抚膺长叹。斯人已去,音韵长在。若干年前,去苏州拍电影,曾往苏昆剧团想拜谒大师郑传鉴,夙愿却难实现。我喜欢昆剧是从《十五贯》开始的,而知道郑传鉴则肇于他出演的《烂柯山》等名剧录像。此后在生旦净末丑各角色中,也喜欢上了老生,并和郑传鉴高徒计镇华有过两次拍戏的机遇,向他讨教并与之切磋演技。

至今仰慕“传”字辈大师,无缘相见,却和郑传鉴的儿子郑乾龙一起拍过电影《华佗与曹操》。

电影导演黄祖模确实独具慧眼,去北京请来郑乾龙担任华佗一角。我们刚到安徽亳州市(三国时的沛国谯县),当地人就说郑乾龙外貌像华佗,“那宽广的额角就像神医”。和乾龙初会时,我无板无眼地唱了段昆剧,他愣了一下,我问:“尔非大师郑传鉴之子乎?”他恍然而大笑,我亦大笑。恰巧,演曹操的王洪生也爱京昆,于是相知而相熟。

拍戏前,黄祖模导演再三强调,电影里华佗绝非神医,而是普通人中杏林翘楚。戏中没有刮骨疗毒、破颅治病等神奇描写,而乾龙的表演也完全遵循了其父郑传鉴的告诫:好的戏是从生活中来的。华佗出场,先是为吴太守治腹痛,故意激怒吴太守致其呕吐腹内淤血,从而病愈。乾龙表演儒雅,一派书生意气,无傲然之色。后来为曹操治头风病,提出针灸胸膈,虽遭幕僚及刘医曹(我饰演)等庸医责难,也知曹操固执多疑性格,依然不卑不亢却有所担心,令人信服地看到他既胸有成竹,而又非神仙之侪。乾龙后来告知,他父亲就是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运用,准确而有分寸地抒发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内在情感。因此扮演的各类人物,无不形神兼备,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真实而又富生命力的艺术,是从生活中来的。”郑乾龙从父亲那里感悟到,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在镜头中往往能极好表现人物内心。无论他骑着小毛驴在街上悠悠晃晃走着,或乌巢大胜庆功酒宴上他温文尔雅地辞退官职,还是回家后与夫人云卿(龚雪饰演)及儿女在庭院嬉戏……这些镜头看似琐碎,却都能准确表现华佗内心世界。自始至终,他都非神。在狱中当狱吏被他感动,痛哭劝阻时,他则含泪写下对曹操的谴责,对妻儿的思念,正表达出来他与普通人一样之喜怒哀乐。彼人也,孰曰不能是!

我曾问乾龙为何不继承父业学昆剧,他看我半天答“难”。我知道“难”的含义:昆剧难学,学了还有传承难。最难忘多年前,带着年幼的儿子去看昆剧,剧场里鬓发斑白的观众竟都回头看看我这两个天外来客。郑传鉴子女中也无人再学昆剧,不过乾龙说他们家还是艺术之家,有编剧、演员、音美工作者等。欢聚时,大家还会谈到郑传鉴“穿破不穿错”(继承)与“长褂换羽服”(创新)的教诲。

我去过苏州多次。站在流水潺潺的小桥上,踏在露水晶莹的青石板路,望着悠长的雨巷,在鳞次栉比的楼房里,会传出那动人的南音。很久,很久……也会想到离开我们许久的郑乾龙,今天,他在天庭看到外甥女写的文章,一定也无限欣慰。

感谢《新民晚报》这张有温度的报纸,让我们能翻开尘封的记忆,去重新感受往昔教诲和温馨,留存心头的永久温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