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慢下来的片刻 绿肥红瘦(纸板丙烯) 我用此法教古诗 儒雅“华佗”郑乾龙 六岁女儿的哲学 生冻疮的日子 不容然后见君子
第14版:夜光杯 2023-12-13

我用此法教古诗

毛荣富

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皆熟人子女。闻我乃特级语文教师,便让我给其孩子教点古诗。说他们只是让孩子背,背到后来,连自己都感到没兴趣了。为了增加点趣味,我也不想按老一套教法行事。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教亦多术”的话。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宋代邵雍的一首五言绝句。我选了这首巧妙的数字诗,把其中的去、烟、台、枝花几个字去掉,变成一道填空题,虽然仅五字,填对却有难度。我对孩子们说,能做对两个就得优,一个即可得良。

第二个“烟”字竟无一人填对,有个诗词读得多些的女孩最后有所悟,说:这个字是诗中写得最好的,最有诗意,古人写山峦、河流常会用到“烟”这个字——我怎么就没想到“烟村”这个词呢?

最后“枝花”二字填出的仅一人,他觉得唯有这样写,才能给诗增添一种美的图画感,开始时他却把两个字写成“条河”,后来就想到,总共二三里的路上怎么能有这么多的河呢?不合逻辑嘛。

一个孩子说,“台”这个字填对了,他是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亭台楼阁”这一词语中获得启发的。

想不到的是,做完这道题,不少孩子建议我以后多出些这样的题目给他们做,说是有意思——我很少碰这样的事,高兴应答,行!

一般说来,都是先学习,再做题,我们是先做题。从做题开始学习。在做这些题目时,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深入的。为了这几个字,他们联想到了所学过的诗词,联想到了生活的逻辑,甚至还触碰到了对这首诗的赏析和作者的创作层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