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行
今天我们反复阅读共二十篇、总字数15918字的《论语》,当能了解到孔子思想的不同面相,但我们要迅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的核心内容,阅读司马迁《史记》的《孔子世家》是一个简便的方法。
《史记》的篇章安排可说是匠心独运。“本纪”应该只以皇帝作为记述的对象,但司马迁看到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性,所以特设《项羽本纪》加以记述。同理,虽然“世家”应该只以王族、诸侯、相国等重要政治家族或人物作为记述的对象,但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释特设《孔子世家》原因所言:“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简言之,孔子特别被编入“世家”在于其王道政治思想,对于后来乱世拨乱反正起积极作用,以及其作为“万世师表”对后世教育垂范富有重要意义。
孔子为什么值得我们尊敬呢?阅读《孔子世家》,我们会知道,春秋时代孔子和弟子们流离故国十四年,其间楚国希望邀请孔子访问,陈、蔡二国因恐惧而围困孔子和弟子们于野外,他们饿了、病倒了,但孔子仍如常讲学、抚琴唱歌。这样的境况不容易挨得住,性格冲动的学生子路不禁“色作”(愤怒貌),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君子是有道德学问的人,为什么他们会遭受如斯的困境?孔子回答:君子即使遭难也要坚持操守,如果小人的话,一遇困境就会胡作非为了。
以平常心面对困境不容易,孔子也明白弟子们不高兴,所以他通过三次同样的问题和其后的回答来开解面对困境的弟子们。孔子引用《诗经》诗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以说明大家既非犀牛,又非老虎,但却曝露于旷野之中,所以由此反问:“是否我们说的道理错了?否则,为什么大家都落得如斯境地?”
面对上述的反问,子路猜想是因为大家的仁德不够或智慧不够,所以没有人相信或采纳大家的政治主张。孔子于是反问:“有仁德的人一定获人们相信,为什么伯夷和叔齐会活活饿死?有智慧的人其主张一定行得通,为什么王子比干被商纣王剖心而死?”
口才了得、有做生意头脑的子贡则这样回答孔子的问题。他认为孔子的学说水平太高,所以不为世人所接受,因此建议孔子将之调低一些。孔子回答:好农民播种未必有好收成;好工匠能制造巧妙的东西,但未必都能符合对方的要求。同理,君子有自己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的主张,世人未必能接受。因此,孔子批评子贡志向太低,只想着人家要如何才接受自己的主张。
孔子最佳弟子颜回作出同样的回答:孔子的学说水平太高,所以不为世人所接受,但接着说:“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这里的意思是,孔子仍然可以争取实现自己的主张,即使天下不能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正是因为天下不接受,才能显出君子的修养!因为如果君子拿不出好的政治主张,是君子的耻辱;相反,拿出好的政治主张而天下不能接受,则是各国君主的耻辱了!孔子不禁欣然而笑,说如果颜回拥有很多钱财,他愿意替颜回管理。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说是这段问答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