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一部戏为何吸引诸多剧种 百里溪畔  惟吾德馨 黄梅戏《挑山女人》周五来沪首演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3-12-19

百里溪畔 惟吾德馨

“郑重捐赠文献展”揭幕

他写过邓稼先、王淦昌等200余位国防科研工作者……他也在上海中国画院里和许多画家有过亲密交往……他的往来信札里藏着旧朋新友,也有求助他的残疾青年。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集记者、学人、书家于一身,近年来,他陆陆续续把珍藏多年的工作笔记、采访录音带、手稿、书法作品等文献资料捐献给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昨天,“百里溪畔沐秋荫——郑重捐赠文献展”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五楼开幕。

新闻 富有人情味

郑重1962年进入文汇报工作,写过许多令读者难忘的名篇,如《原子核在“内耗”》《他拥抱地球,也拥抱原子弹》《绚烂归于平淡》等。他还著有谢稚柳、唐云、林风眠、应野平、程十发、丁绍光等画家传记,以及张伯驹、张珩、谢稚柳、徐森玉、叶恭绰等收藏家传记。

著书之余,郑重常年习字,自成一格,展览名称“百里溪”就是取自他的书斋号(见图),书斋里一副自书的对联“梧桐人家家家仙人居 桃源深处处处高士宅”勾勒出写作者的精神之源。

郑重素来习惯手写稿件,留下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39部书稿手稿、一百余篇文章手稿。他为每部手稿附上毛笔题签,说明写作出版的来龙去脉。手稿中完整保留了作者、编辑的修改痕迹,有的手稿还包含三次修订本,足见作者所用功夫。

郑重在文汇报工作三十余年,保留了与记者工作相关的许多物件,如采访笔记、名片、采访介绍信、交通月票等实物。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记录了他的新闻工作活动轨迹、采访对象和采访素材。若将其按照时序串联起来,不啻为一部小小的新闻史。也可知,采访素材远远超过见诸报端的内容。笔记中不时可见科学界、文艺界的名家。

有昔日报社同事曾经无意中在郑重的旧办公桌抽屉里发现了一叠废弃稿纸,原来,是郑重为一篇通讯文章写了九遍开头。时任文汇报总编辑的陈虞孙曾评说:“郑重的通讯写得有人情味,读起来很舒服。”

信札 交往的见证

信札,以其真实性和唯一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郑重的友人信札,数量多而时间跨度长,从个体角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既有画家长信嘱托种种,也有名医膏方,还有收藏家的海外来鸿,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独具个性的笔画构成了记者、学人生活的另一部编年史。

展览的二十余封书信中有一封非常特别,它被安排在展览的起始部分,来自一位残疾青年梁达东,他告诉郑重一个喜讯,自己通过十年的学习,考取了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福建青年梁达东成绩优异,却因为小儿麻痹症两度被大学拒之门外,他写信向记者求助,郑重与之通信多年,并为他的问题频频走访教育部。“回想起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您这样一位知名记者的关心和鼓励,真是我的莫大荣幸。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就想把这个消息立即告诉您……”一笔一画间仿佛触摸到青年一颗滚烫热烈的心。

壶缘 知己的唱和

郑重与唐云先生,曾同游几十载,共饮一壶春,互赏互信,引为知己。唐云以八把曼生壶笑傲艺林,郑重详解“八壶精舍”之深意,出版过《紫砂壶鉴赏》一书,堪称艺林佳话。

谢稚柳曾画壶并为郑重书“香温”;刘旦宅画壶,由陈佩秋书“独钓寒江雪”;83岁的唐云画壶后,题上郑重所书“烹得新茶消永昼,两三知己共聊天”。郑重也曾为刘旦宅的画壶书写“云在青天水在瓶”。良友知己,互为唱和,在艺术家的翰墨人生里,这些与紫砂壶的笔墨情缘,或许是文人墨戏,却可入香茗佳话。这次的展览中,可见郑重的紫砂壶收藏。

每当郑重走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都能开拓疆土,走出自己的道路:“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也在变,我始终没有定型,也不想当什么家。”时至今日,年近九旬的他仍然乐哉悠哉地用他的眼睛观察,用他的笔墨书写,用他的心灵感受……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