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媛
青墨,这是我今秋第一眼看见沅江时想到的词。比青多一点,比黑淡一点,却又让你感觉出恰如其分的妥帖。想到长者的微笑,抑或是男子的沉思,只有他们才能与这种颜色相匹配。就像我们用苍黄来表达事物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一样。
沅江两岸,青山连绵起伏,植被丰盛、繁茂。论颜色,山与江如孪生兄弟,比肩前行,却又各有丰姿。
沈从文先生眼里的沅江,它又呈现怎样的颜色?像他的《湘行简记》,一字一句如水般清澈,如山般宽厚。那些深情与温暖的句子,如秋风吹皱的沅江,不急不缓,层层铺叠。那时的水很清,山也很青,心怀思慕的男子,望穿眼底的是紫色吧。就像天生的感觉,我看到这水,就想到沈从文写给他妻子的信。那一字一句,铺展成眼前的青墨,有其浓郁,却不黏稠。这些读起来温暖又令人敞亮的文字,从沈从文先生的笔端流淌出来,其色调就已经形成,没有人可以模仿,也不可复制。而喜欢却是允许复制的,一百人喜欢沅江,和一千人喜欢,并不会因此改变水的颜色。这喜欢同样有秋风轻拂江水之意,不轻不重,有些难得的克制之意。湘行简记里你能读出难以抑制的欢喜,也能读出这样的克制。
我曾经试着去靠近一种颜色,米白,鲜红,浅紫,似乎都不合适。像是天赐的名字,蓝青,我曾用这两个字命名一篇小说。是个女孩的名字。就像青墨之于眼前的沅江一样,蓝青之于那个女孩,都有着不可更改之意。这是一个人和一种物象,一个人之于另一个人的情分。没有逻辑,也不需要旁注。如同爱情,你爱谁或不爱谁,这是命中注定。他人介入不了。那天吃饭,一个朋友说她看到秋水时想到一句诗: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那样的眉目,谁看了不喜欢呢?而我想到的青墨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意境和相似的欢喜。
青墨是秋赋予水的颜色,这份沉静与淡然如同年华覆盖在女子身上的颜色。想到曾经的某个初夏,雨水充沛了江河,流势湍急,颜色也因此浑浊。我独自一人来到资江边看龙舟比赛,人多得可以织成布,河岸却是窄得令人心慌。这是我从记忆里打捞出的关于水的一帧。
正是一心只顾向前奔跑的年龄,为了看一眼资江的龙舟比赛,我不顾跑路十里,少年的心思是显然的,只想多看看外面大江大河的风浪。懵懂的少年,受好奇使唤,钻进嘈杂的人群,不知不觉中,心已是追逐浑浊的河水流向了远方。
水以浑浊的形式占据心头,而如今所见的青墨纵然没有在年少或青春的时光里留下镜头。
或许这只是梦魇留下的记忆痕迹。
一天的下午,我和同事去看长沙城南的社区图书馆,返回时我们沿着湘江一路向北,临近傍晚,湘江平铺如一面墨镜,天空以水蓝和纯白搭配它,让人无法不发出惊叹。而对“秋波”的理解,就在这时,以最生动的画面响应出我对这个词所蕴含的美的认定。这一领悟,让我感受出从前理解上的僵硬、呆滞。“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此刻,我所有从前读到的相关秋水的描述,正以灵动、鲜活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
如今,你说,如果沈从文先生选择秋天回到凤凰老家,那他在《湘行散记》里应是这样描述沅江的美:两岸全是青色,河水清明如玉,一切都很好……
眼下,已是秋冬,我看见的沅江和先生所见判然不同。而我在沅江收获“青墨”一词,也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