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也是执教三十余年的特级教师。出于数学老师的“惯性”,她爱用数字说话。临近期末,有个数字令她欣慰——学校收到的市民服务热线12345投诉量从原先的每学期10个左右,下降到1个。
并非家校之间毫无罅隙,数据下降的秘诀,在于一条“校内12345”热线——去年10月,她向全校家长公布校长办公室直线电话和私人邮箱,家长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提,第一时间解决。“很多家校矛盾可能一开始都很小,但如果没有及时沟通,双方误会就会一步步升级,所以保持沟通与交流,能把许多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顾文说。
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心
校长热线接到的第一通电话,来自一名男孩的爸爸。电话那头,家长语气客气,但态度坚决——老师歧视自家孩子。仔细询问,他的不满竟源自一根小小的肉串。那天午餐,孩子发现自己饭盒里少了肉串,找老师沟通未果,回家想想觉得委屈,就告诉了爸爸。爸爸去找老师沟通,班主任却只简单回复“肉串不可能少”。考虑到孩子无论家境、相貌还是成绩等方面都比较普通,这位家长担心孩子平日里受了冷落,便直接拨通了校长热线。
经过调查,顾文搞清了原委,家长陈述的情况属实,工作仅四年的年轻班主任却没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回复,差点引发轩然大波。“如果可以多问几句,或者安抚孩子‘下次发小猪包的时候,老师多给你留一个’,孩子的情绪可能立刻就化解了。”顾文说,这件小事给大家都提了醒——面对儿童,要用儿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在大人眼里,一根肉串没什么大不了,但孩子看见小伙伴都有香喷喷的美食他没有,鼓足勇气找了老师却被漠然视之,内心一定不好受。身为班主任,只有多换位思考,把工作做细致,才能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心。形象地来说,“校长热线”开通三个月,家长、学生、老师的“三颗心”拉近了。
“投诉”推动学校更新
在顾文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电话机旁摆着一本便签,用于简要记录家长来电内容。电子邮件也是如今的“80后”“90后”家长很乐意采用的一种方式。一个学期下来,已接了4个电话、9封邮件。每次家校沟通的内容、后续处理方式等,都在电脑里以表格的形式清楚记录。
对于拨通电话和发来邮件的家长,顾文心怀感激。在她看来,虽然看似是吐槽或是“投诉”,但也正是家长真心相告,帮助学校发现了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比如,有家长提出,下雨天放学接娃,门口人多拥挤有点乱。于是,学校重新设计放学动线,打开校门扩大等候区,并细化班级放学时间,减少家长等候时间。又比如,有家长在参加完家长会后连夜致信校长,提出自己在会上盯着两个小时电子屏,眼睛都觉得累,孩子们上一天课,视力如何保护?班主任老师得知后,及时向家长解释,孩子们上课时并不需要全程看屏幕,还有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家长无须太多担心。“这也提醒我们所有老师,要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多花心思,创造更生动的课堂。”
“‘消失的课间10分钟’成了社会热议话题……有的老师不允许学生下课出教室,甚至有的老师明确在课前或者课后5分钟用来讲错题,这导致同学下课没有时间上厕所或者打水,也影响了下一节课的效率……提请校长同志对此事高度重视,也在本校内开展督促检查工作,督促老师还给学生课间10分钟,带领学生好好利用课间10分钟充分休息,缓解眼睛疲劳。”去年11月,一封家长来信引起顾文的思索。经过近两个月讨论,全新的教学楼走廊改造方案已经成型。顾文透露,下学期开学,走廊就会“化身”一个个微型运动空间,回应家长需求,更给孩子们带来惊喜。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