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青
春节临近,倏然想起蒸年糕的习俗,那是一道既忙碌又喜庆的乡间风景。
进入腊月,市郊农家开始酝酿蒸糯米糕的活儿。之前有许多事情要做:掸烟尘、擦用具、淘糯米、煮箬叶、约磨盘……那时一个村庄有三五十户人家,而石磨只有三两盘,所以须早早向石磨主人预约:哪天借用,需要多长时间等。
磨粉是个由一人把磨头、两三人推拉磨架子的活儿。把磨是个技术活,即使磨盘永远保持360度转向的同时,还需按时往磨眼里“喂米”。这“喂米”也有讲究,喂多了磨盘消化不了,磨出的米粉就粗粝;喂少了磨盘“吃不饱”,也容易损坏磨槽。磨盘在不停地转动,磨盘缝隙里就有米粉源源不断涌出,洒落在磨盘下的竹匾里,氤氲出糯米粉特有的清香。磨粉虽然是个很累人的活计,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心里总有一种踏实感和期待感,因为不久就能吃到那又甜又糯的年糕了。由于磨少人家多,轮到下半夜或凌晨的人家,不管有多冷多困,随叫随起,否则过时不候。故而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磨米粉也是常态,因为家家都想早一点把年糕蒸好。
蒸糕是个“大工程”,程序多而杂,而且一环扣着一环。先是“擦糕粉”,将米粉倒入一张大竹匾里,然后掺入事先熬好的糖水,不停地抄手搅拌,做到“水粉交融”,干不得也湿不得,一人使劲搓揉,另一人用筛子筛。搓揉的时间越长,蒸出的年糕就越软糯。此时厨房里早已灶火熊熊,屋里屋外弥漫着木柴燃烧后以及从蒸汽里溢出的年糕味混合着的特有香气,其间夹杂着零零星星的鞭炮声,孩子的嬉闹声,感觉这年味越来越浓。水开时糕粉也上了“蒸”(当名词用,是指蒸糕的工具)。然后将蒸架或蒸桶放入沸腾的水中,蒸底和水面相隔10厘米左右。约莫蒸上20分钟,便可“出蒸”。“出蒸”时先垫上箬叶,然后反拍到门板上,之后在每个方格里盖上刻有花纹的红印章,以此表达喜庆之意。邻居之间也会互赠刚出锅的年糕,因此,一户人家往往能品尝到多种风格和滋味的年糕。这种风尚代代相传,传递着邻里间的感情。即使平时红过脸的邻居,有了互赠年糕这个习俗也就不计前嫌了。
蒸年糕有很多规矩。诸如不能说“漏了”“生了”之类的话,也忌讳陌生人在场,所以每逢哪家蒸年糕的日子,邻居一般是不串门的。大年初一早餐必定是白糖茶就年糕,寓意“甜甜蜜蜜年年高”之意。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农家的老屋已经拆除,自然也没有了土灶头,千门万户热火朝天蒸焋年糕的盛况也渐渐式微,只能留存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