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星期日
偏爱临港 逐梦而来,安心而居 两会声音
第4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4-01-25

两会声音

市人大代表 张敬明

市人大代表 王宏舟

市人大代表 韩璐

市政协委员 卢慧文

市政协委员 黄春华

市政协委员 张润斌

畅通感染防控职称通道

市人大代表 张敬明

专业感染防控人才队伍是开展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感染防控专职人员主要由医、护等专业转岗而来,因为没有单独晋升渠道,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学科发展受到掣肘。

建议医护技药等各专业人员按照各自原序列参加初中级职称考试;高级职称评审单独设置“感染防控(副)主任医师/护师/技师/药师”,制定与感染防控岗位职责需求相匹配的工作量、专业能力及工作实绩要求,参评者按照统一的标准准备申报材料;参考其他省市的做法,为在岗的感染防控专职人员创造一个平等的专业成长环境,激发感染防控专职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强学科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促进我市感染防控事业健康发展。

深度参与国际渔业治理

市人大代表 王宏舟

我国水产品产量占肉类供应总量的45%左右,占优质蛋白供应量的30%以上,水产品消费持续推动国民饮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上海作为一个有着鲜明海洋底色的城市,要发展海洋经济,做好蓝色文章。建议上海市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中国现代渔业发展研究院”,将上海打造为国家远洋渔业中心城市、国际远洋渔业枢纽城市,以加强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科技转化支撑和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同时深度参与国际渔业治理,有效维护国家渔业权益。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市人大代表 韩璐

发展高质量涉外法律服务,打造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浦东要进一步以涉外法治建设为驱动,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建议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聚集,特别关注能和国际法律体系真正对话和融合的涉外法律人才。除了把人才送到学校、律所这些机构,更多地是送到国际组织去历练。同时,在党政机关里也要培养了解国际法律体系的涉外法治人才,从政府层面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要把浦东已做的制度创新真正落实。比如,浦东探索中国籍有国外律师资格的人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在浦东从事律师职业,此探索真正落地需要设立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设定需要依法履行。为此,呼吁一些创新举措的落地得到更高层面的支持和推动。

本报记者 沈月明 郜阳 宋宁华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李永生 摄

期待“宠物友好城市”

市政协委员 卢慧文

近期开展的一项对国际人才引入和留用的调研,我们略感惊讶地发现,一座城市是否“宠物友好”,是不少年轻一代国际人才选择工作地和生活地时的重要考量。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家庭饲养的宠物种类、数量日益增多,需要打造“宠物友好城市”。

建议要尽快出台或完善相关法规条例;要制定统一标识,在公共区域和公共交通明确一定比例的场所为“宠物友好场所”;要形成社会共治局面,鼓励局部区域相关经验试点及成功案例推广。同时,要加大对宠物弃养的惩罚,扶持救助流浪动物的民间机构,加大绝育、疫苗、除菌的管理力度。

打造数字文化地标

市政协委员 黄春华

“专精特新”型数字化人才,必将成为未来上海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建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新地标,由上海专业院校(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等)牵头,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建设“上海数字大剧院”,为艺术传播赋予更多形式的空间并具有仪式感。上海数字大剧院应摆脱传统剧院建筑类型的单一功能模式,将“正式”的剧院功能和“非正式”的市民文化教育活动及文化消费功能结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建筑。

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市政协委员 张润斌

目前,上海集聚了众多以制造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名副其实的“专精特新之城”,虽然专精特新企业取得了很多亮眼成绩,但由于企业普遍规模体量较小,资金和资源有限,“做强难”是它们的共性困境。

建议打造以产业链为引导,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并基于“一群一策”原则,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培育机制,精准开展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训等多种服务。

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入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向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产业链和供应链资源,进“链”加“群”,帮助企业向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本报记者 方翔 屠瑜 整理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