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打春牛(剪纸) 妈妈的“作” 跟内耗说拜拜 丘处机之功 小年,此是人间祭灶时 新年大吉“掘元宝”
第12版:夜光杯 2024-02-02

跟内耗说拜拜

北北

最近网上一篇妻子缅怀丈夫的悼文《缅怀晓宏|陈朗:请君重作醉歌行》引发关注。此文最早在微博上发酵,后因评论众多,作者又追写了一篇。两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位高知高敏高内耗女性的内心。如作者在悼文中提到,恨不得在丈夫的墓碑上刻个二维码,好让更多人读到他的论文。又讲到丈夫生前一直在写论文,没给女儿留下任何文字和影像。这体现了一种精神内耗。内耗的人总是在探究意义。

写论文对一个人文学者而言当然是正事,但投到好期刊的命中率很低且周期很长,花了12分力气可能只有2分、甚至0回报。而花点时间记录孩子的成长,反是花2分力气却有12分回报的事。但人文学者不喜用经济学思维去指导生活,秉承理想主义。我读之心有戚戚然。我也会内耗,比如花了两小时排版文档后会想,花两小时给孩子做顿好吃的更值得吧。比如申报课题,我先用批判性思维论证一番,是不是必须要申,申的意义何在?批判好了、决定申了,根据命中率设置投入度,觉得控制在6—7分即可。不过往往是一投入就控制不住,最后一看,好家伙,不知不觉用了10到12分力。等到申报结果出来,没中,于是后悔,说好只用6分力,为啥用了12分。但下次申报还是同样一个循环。这就是典型的内耗型思维,喜欢复盘、经常反省、擅长后悔,总在想,“如果当时不那么做就好了”。这种思维比较伤人,花了12分力气做的事,精神内耗又加了3分,共计15点伤害。

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问:“我们的学术制度是不是不人性?是不是异化?”对于这种拷问,我非常理解。学术是道窄门,若非特有天赋,有一般天赋者都慎入。尤其是人文学科,要做好清苦一生,到最终研究也得不到认可的准备。人究竟是为理想而活还是为现实而活,如果选了一条道走到黑倒也无妨,最怕的是一会儿理想,一会儿现实,非常内耗。所以作者接着说,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相信每个人应该允许自己内心怀有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合法的”。读到这,我看出她接受自己的内耗。就如她在婚姻中的牺牲,虽有情绪依然在牺牲,对丈夫有深厚的爱,这是很让人动容的。她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让她能不被内耗控制反噬,因此文章写得克制冷静、真实有情。

那么,我们普通人用什么来反内耗?我很喜欢那句“最后起作用的还是爱”,让我们去寻找热爱、去不计成本地爱,付出时不问值得不值得,勇往直前,走出一首《长歌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