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
用“绣花功夫”建设外贸版“一网通办” 在上海度过最灿烂的时光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04-14
痴迷中国功夫和唐朝历史,韩国“欧巴”细说他和这座城的缘

在上海度过最灿烂的时光

李银成在店里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 摄

普通人的“上海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的上海,李银成漫步街头,看细雨纷飞,人来人往,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这首中国古诗。回到家,打开一瓶韩国烧酒。烈酒入喉,他一边追思已故的亲人,一边细细品味诗中的意境。

55岁的李银成来自韩国,已经在上海生活了近20个春秋,如今在闵行经营一家韩国烤肉店。从功夫结缘中国,到举家迁至上海,他一生最灿烂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也早已把这座城市当成了自己的家。

一口老酒 一套醉拳

李银成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要从一部功夫电影《醉拳》开始说起。他出生于韩国新安曾岛,父亲开了家杂货店,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李银成记得,小时候看的是黑白电视机,岛上没有电影院。第一次接触电影,是公园里的移动电影馆,两三个月开一次,票价四五百韩元。

巨大的白色幕布上,成龙扮演的角色一口老酒下肚,一套醉拳打得潇洒肆意,瞬间击中了李银成的心。自此,他爱上了中国功夫,一直想到中国看看。

这个念头,贯穿李银成的整个成长历程。19岁时,他前往首尔工作,主动报名学习中文,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坚持了4年。1998年,李银成带着妻子来中国蜜月旅行,上海是他踏足中国的第一站。“逛了虹口公园,还去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马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去便利店买东西,上海人也很友好。”

一年后,他辞职带着积蓄只身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一年半,他每天付费找中国学生学习中文,找了有十几个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他的中文飞速进步。

回到韩国后,李银成入职一家酒企,主动申请前往上海办事处。2005年,他如愿来到上海,住在韩国街附近,又把妻子和孩子接了过来,一直生活至今。

一段传奇 一个小店

从功夫入坑后,李银成对中国的兴趣从未放下,尤其痴迷于中国历史。小学时,他就爱看韩文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至今看过的中国历史书籍已有三四十本。“在韩国的‘朋友圈’里,我绝对是最了解中国历史的那一个!”

在浩瀚的历史长卷里,李银成对中国历朝历代如数家珍,尤其喜欢唐朝的故事。去年,李银成离开酒企搬到吴泾镇,从好友手中接过韩国烤肉店“欧巴炭烤肉”,他的经营之道正来源于李氏父子开创大唐盛世的传奇故事。

“唐太宗问大臣们,帝王的功业,草创和守成,哪个更难?房玄龄说,创业难,魏征说守成难。唐太宗说,创业也难,守成也难。”李银成深以为然,接手小店后,为了更好地“守成”,他既执着于还原韩国美食的风味,又对餐厅客群细细分析。“六成是大学生,四成是附近居民。为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我们在抖音上拍视频、卖套餐,不到3个月就卖了约900单。”

下一步,李银成计划建立微信群,通过赠送小菜等福利增强客户粘性,还梦想着再开一家韩国小吃店,以美食为媒介,让更多上海的朋友感受韩国的饮食文化。

一幅大字 一位老师

来到上海后,李银成格外注重扩大自己的社交朋友圈。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不少书画家,更从他们的社交圈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有些做茶叶,有些写书法,令我大开眼界。”

一次,李银成带了瓶韩国覆盆子酒和几位书法家把酒言欢,其中一位为他写下了“汉书佐酒”四个大字,他一直收藏至今,还用作了自己的微信名。“我们一边喝酒,一边看书,以中国文化佐酒,实属雅事!”

去年12月,李银成在帮客人烤肉时,听他们说起盆景,顿时来了兴趣,当场拜其中一位客人朱剑鸣为师学艺。每天下午烤肉店休息时间,他步行10分钟到朱老师家学习盆景知识。“盆景如同人生,从小开始造景,长大了就能生长得更好。”

来上海近20年,李银成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惬意的生活。他喜欢漫步街头,品味老上海风情的建筑与历史文化底蕴;他钟爱上海老字号的小吃与糕点,在味蕾的享受中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味。

李银成每年回韩国两次,也曾在中国各地留下足迹。但只有当飞机降落在上海,他才会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觉——终于回家了。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