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让交通安全深入“童”心 30年形成1145项成果 坚持研讨深学  以训助学
第4版:要闻 2024-05-31

30年形成1145项成果

未来上海质量攻关将从“产品”向“产业”拓展

昨天,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在沪举办“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30年暨产业质量攻关启动”活动。记者获悉,本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开展30年来,已累计形成成果1145项,2018年以来平均每个项目新增利润804万元。

目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已印发《开展产业质量攻关活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市质量攻关将从“产品”拓展至“产业”,希望未来促进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

30年质量攻关成果显著

1994年,本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工作认定和发布了首批攻关成果,30年来已累计形成成果1145项,有力促进了本市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企业提质增效降本成效也很显著,2018年以来的325项质量攻关成果,总计为企业新增销售额214.8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新增利润804万元,并在服务民生、节能减排等方面形成了典型案例。

比如,联影医疗通过临床PET-CT关键核心技术的质量攻关,研制出世界首台覆盖人体全身的2米PET-CT,刷新了传统PET-CT扫描视野、扫描时长、探测灵敏度等性能极限,辐射剂量可降低至传统设备的1/40,产品年销售额从攻关前的1.58亿元增长到8.48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据悉,2021年以来的190项攻关成果中,178项属于本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占比93.7%。航天、汽车、船舶等行业的质量攻关活动持续提高了产品质量,有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例如,华虹宏力建立在线工艺“0缺陷管理”机制,将车载微控制单元芯片的可擦写次数从2万次提升至超10万次,大大降低了该类芯片的进口依赖。

而2018年以来的325项质量攻关成果中,293项属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占比90.2%。这些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1063项发明专利,推动了一批标准升级,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等共125个,进一步夯实本市产业发展基础。如中国商飞通过开展防冰系统性能验证、泄压载荷计算准确性提升等项目,攻克了一批困扰质量提升的关键性技术,为C919大飞机顺利适航提供了有力保障。

突出“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记者获悉,此次印发的《开展产业质量攻关活动的指导意见》将质量攻关工作从产品转向产业,从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行拓展。

针对“测不准”“检不了”“少标准”等问题,产业质量攻关活动将推动建立政产学研检联盟,支持“链主”“链长”企业牵头组织链上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攻关项目申报主体也从原来的单一企业申报变为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和标准创新组织等产学研多元主体联合申报。

产业质量攻关活动还将突出“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聚焦链上中小微企业的质量提升,全方位推动产业链质量提升。同时,鼓励链上大中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等开放共享质量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打造一批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项目,提供覆盖全产业链、全企业生命周期、全产品生产过程的综合服务。

此外,《意见》提出每年要开展5个以上产业质量提升标志性项目,10个以上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共性质量技术攻关项目和150个以上重点产品质量攻关项目,其中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