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大夏大学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诠释 丽娃河连着赤水河  奋楫开启新征程
第8/9版:专版 2024-05-31
华东师范大学赓续历史文脉 践行教育强国使命

丽娃河连着赤水河 奋楫开启新征程

艺术再现大夏大学西迁校址

大夏大学上海迁校校址CITY WALK活动海报

群贤堂前穿越百年风云

“大夏流芬:大夏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在华东师大开幕

华东师范大学贵州研究院

学府之雄——“大夏百咏”篆刻大展

2023年10月,赤水市向华东师大赠送赤水丹霞石,由著名书法家舒同之子、书画家舒安先生题写“赤水桥”名,放置在普陀校区校园内

“大夏百咏”篆刻大展

“华东师范大学来我们赤水了。”最近一段日子,贵州省赤水市的“流行语”或许就是这句话了。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远在上海的华东师大丽娃河与黔北的赤水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大家都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校名——大夏大学。正是这所大学,将上海与赤水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赤水河畔唯一大学

2024年5月16日,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揭牌仪式在大夏大学办学旧址——赤水市文昌宫隆重举行。

大夏大学于1924年创建于上海。1937年,因抗战西迁,大夏大学先后在庐山、贵阳、赤水等地办学。1945年2月,大夏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到赤水。作为抗战时期内迁贵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与贵州关系最为密切、深入社会最为广泛,也是迄今在赤水办学的唯一一所大学,大夏大学在赤水办学的近两年时间里,得到赤水各界帮助,让学校得以安心办学、师生得以安心从教求学,学校也努力传承文明、施教于民、佑启乡邦。

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总面积550余平方米,分为历史图文展厅和文昌宫场景复原两大部分。陈列馆集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充分吸收了上海和赤水两地的地域及人文特色,结合大夏大学的办学史,以时间为轴,见人、见物、见精神,通过图文展示、实物呈现以及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展示大夏大学27年的办学历程。展厅内还有多处实物展示及互动体验区,如校园地图今昔对照、大夏大学赤水迁校纪念碑虚拟展示、校友查询等。陈列馆出口处还设计了独具匠心的留言处,以赤水市市花石斛为造型,背景则是华东师大校门,彰显新时期校地双方紧密交流合作的前景。

大夏大学是赤水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给当地社会和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早在六年前,华东师大档案馆与赤水市政协联合编撰了《大夏大学与赤水》一书。大夏大学迁入赤水时,赤水县只有大夏大学有一部真空管收音机,置放于原赤水一中大礼堂,收听各地电台广播,群众通过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抗战形势。在赤水期间,大夏大学江苏学会于1945年冬在赤水县城举办商业簿记夜校。名为商业簿记夜校,实为财会人员培训班,参学人员30多人,他们在新中国建立后进入税务和金融部门工作……

在黔留下四大贡献

5月18日至19日,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率调研组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并先后到景家屯王伯群故居、王伯群母校笔山书院及兴义师院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她说,大夏大学的创始人王伯群先生生长在兴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夏大学先后西迁到贵阳、赤水办学,让华东师范大学与贵州由此结下深厚的历史渊源。

王伯群之于大夏大学,堪称一个浓墨重彩的名字。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茂林的话说:“王伯群和大夏大学,是联系黔沪两地学界的一座桥梁。”

事实上,贵州本土文史专家对大夏大学已有定论:大夏师生是集体的“王阳明”。将西迁的大夏师生,与四五百年前入黔“龙场悟道”、培养“黔中王学”的阳明先生相提并论。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大夏对贵州现代化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贵州教育事业发展。从1937年到1946年,大夏在贵州培养了1576人。大夏拨出教育学院和师范专修科成立贵州师范大学。大夏2000余亩花溪校园及三栋校舍并入贵州大学。大夏分别在贵阳、重庆和南宁设立附中,贵阳附中并入贵州一中。贵州省教育厅长先后由大夏校友欧元怀等担任,为贵州的教育规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是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大夏在学术上对贵州省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少数民族(苗族)和边疆田野调查。这些调查研究成果的出版和发表,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贵州,启发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三是经济发展。大夏开设盐务专修课等,为贵州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王伯群校长创办聚康银行、利民公司、仁岸和永岸川盐运销处,大夏校友赵发智为贵州成功引进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大夏土木工程系勘测黄果树大瀑布,为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咨询。

四是文化建设。大夏与贵阳政府合办花溪农村改进区。大夏教授在贵州《革命日报》等开设教育、政治等副刊,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大夏总务长马宗荣、文学院长谢六逸以“团结抗战、繁荣学术文艺”为指导思想,主持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出版《萨氏比亚全集》《中国文艺思想》等近200种、约10万册各种图书,促进了贵州乃至中国文化发展。

传承好教育家精神

5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赤水一中强基实验班揭牌成立。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赤水市委书记汪能科在授牌仪式上说,这将对推动赤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赤水市将发扬大夏大学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学段、全学科、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建设黔北川南结合部学生学习优选区和特色教育强市。

在赤水河畔,华东师大与当地中小学校长、师生围坐在一起,就“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动情地说:“相聚在大夏大学内迁办学所在地之一——赤水,尤其是来到当年曾为大夏师生提供部分校舍并安置好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办公室等,让师生安心从教求学的赤水一中(当年是叫赤水中学),倍感亲切。”

“回望百年前的大夏大学,办学时间虽不足30年,却能够发展成为享誉沪上乃至海内外的知名高等学府,既得益于大师云集、名师荟聚的师资阵容,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一直秉承的‘自强不息’‘教育救国’的办学精神,在师生中大力倡导的‘三苦精神’和创造精神、牺牲精神等精神层面的引领和赓续。”梅兵说,在今天看来,正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充分体现和生动写照。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掀起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教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突显,推动教育转型发展任重道远,迫切需要加大培育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抓紧推动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阐释、落地生根,让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每一位教师的具体行动,转化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务实举措,转化为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增效的引擎动力,让更多的“好教师”得以涌现、“好教育”得以发生。

赓续百年血脉,矢志追求卓越引领未来。6月1日,大夏大学建校100周年当天,华东师大将举办“传承与引领:以教育家精神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届全国“影子校长”千校联盟论坛暨大夏百年纪念活动。论坛立足教育全领域,设10个平行论坛和1个专题沙龙,以践行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旨在用好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联结点优势,发挥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支撑性、辐射性、引领性作用,为培育大国良师、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建立多渠道长效合作机制 推动重点合作落地见效

华东师大助力贵州产业转型升级

5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战略决策咨询、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教育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

一天后,东西协同推进贵州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也在贵阳召开。华东师范大学与贵州省教育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省校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协同攻关、教师互派交流、学术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建立多渠道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重点合作落地见效。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表示,将充分发挥华东师大重思维、超学科、智能化等办学特色,对贵州省高校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将AI在贵州高校的应用作为共同合作推动的重点。他希望,华东师大与贵州5所高校能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聚焦贵州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以育人模式互鉴、通识课程共享、研究团队联合的方式共同进步。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表示,“东西协同”要坚持借势而为,强力打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坚持借梯登高,充分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以及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借力发力,建立经常性联络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5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贵安新区举行。该研究院由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四方共建。研究院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行业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将应用场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一体化部署、整体性推进,建成以大数据应用和数字教育、数字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组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成员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数字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下一步,研究院的重点工作将聚焦数字化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引智与产业化平台、高端智库与战略咨询。9家入驻项目企业分别就数字心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教育等项目进行现场展示。

钱旭红说,成立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是省校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学校长期以来在大数据及其应用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主动对接贵州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减灾、数字心理等应用场景,在相关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希望研究院能成为华东师大与贵州省的合作纽带,努力为贵州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为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研究院要面向贵州省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地质灾害预警等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助力贵州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5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届全球校友联谊会联席会议在贵阳举行。将全球校友会放在贵阳,足见学校与贵州割舍不断的真挚情谊和底蕴连接。通过这次会议,希望把大夏大学在抗战西迁贵州时期书写的艰苦卓绝奋斗历程,把华东师大不断传承和赓续的精神、文脉、理想传递给全球校友。钱旭红说,校友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感谢广大校友为学校事业进步所做的贡献,并期待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能够与校友们携手共同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大夏是这样百年流芬的

青年学子,如何更好地在共同的精神场域中传承百年大夏精神?在华东师大,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一项时代新课题。

大夏书院学生在大夏大学旧址——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寻找大夏大学时期的建筑景观。来自7个国家的14名学生,寻找了思群堂、群贤堂、丽娃河、丽虹桥、赤水桥、夏雨岛等7处大夏大学时期的建筑景观,并查阅历史资料,以“校史讲解官”的身份通过视频讲述的方式回忆了这段跨越时空、熠熠生辉的办学历史,将“静的风景”转化为“活的课程”。其中部分建筑景观几近完美地保留了当时的样貌,部分已有改建和移位,但都能在历史记载的字里行间和老照片中感受到大夏大学学生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和胸怀家国的责任使命。经济与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詹嵩说:“借着本次参与录制的机会,我得以全面了解思群堂背后那感人的故事,感受到了大夏大学前辈们的智慧与奋斗,也让我对这座建筑有了更深的敬意。”

“大夏流芬:大夏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开幕后引起不小的轰动。展览分为“学人翰墨”“文献集珍”“金石证史”“流芬师大”四个板块,以200多件大夏大学文物、文献展品全方位呈现大夏大学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览以‘大夏流芬’为主题,寓意着大夏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如芬芳的流水般绵延不绝、传承不息。”华东师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博物馆馆长雷启立表示,这次文物文献展,旨在全面立体地展现大夏大学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传承大夏大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华东师大赓续文脉,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策展人、华东师大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丁小明更是直白地说,这个展览也是我们重新理解这所“民族脊梁式的爱国学府”的入口。

此外,正在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举行的“大夏百咏”篆刻大展,也是透着浓浓的敬仰之意。美术学院组织师生和校友以大夏大学历史发展为主线,从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精神、校园景观、特色活动、名师与校友等板块展开,创作了一百方篆刻作品。今后,这些珍贵的作品将在校园内永久陈列保存,成为后人学习传承大夏精神的一个文化窗口。

如今,传承大夏精神的活动已经从校内向更广阔的校外延伸。大夏大学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休化学讲座教授黄乃正日前做客华东师范大学高水平文化讲座“杏坛高议”。上世纪30年代初,黄乃正的父母黄麟佑、曾永慧从广东赴沪上求学,分别就读于大夏大学的中国文学系和法商学院。在谈到传承大夏精神时,他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提问,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他们不轻易妥协,追求真理和目标。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