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大夏大学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诠释 丽娃河连着赤水河  奋楫开启新征程
第8/9版:专版 2024-05-31

大夏大学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诠释

“大夏流芬:大夏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

近代中国曾陆续创办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办学过程中也涌现出蔡元培、张伯苓、陈鹤琴、杨贤江等一大批为国育才的教育家。实际上,近代中国还有一批大学尘封在历史长河之中,私立大夏大学就是其中一颗遗珠。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的教育家们克服了战争迁徙、经费困窘等艰难险阻,秉持教育与学术救国的理念,扎根中国实际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

回顾大夏大学起伏跌宕的办学历程,描绘大夏教育家群像,体悟大夏教育家的信念并从历史中吸收经验,是新时代诠释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可多得的方式。

大夏大学与“革命”“救国”有着不解之缘。从厦门大学学潮出走的离校师生自筹备建校时便提出“读书革命”的口号,意在与强权对抗,为教育界辟一片净土。大夏正式创校之后,师生更是将革命精神融入办学日常。他们并非只知空谈救国,而是始终关心民族国家命运的走向,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系于自身,提倡将爱国、救国落于实处。以校长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为代表的大夏教育家,笃信教育对于培养国家需要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凭借这股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堪称教育家精神的示范榜样。

大夏创校初期,办学条件相当艰苦,一切费用全靠学生缴纳学费维持,图书、实验仪器以及运动场所等均未及布置,甚至饭厅内只能站立吃饭。面对新校种种困难,师生更加珍惜求学机会。为应对师资不足的困境,学校日常维持全靠发扬“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职工苦干”的“三苦精神”,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参与校务管理,靠着师生之间亲密合作,以精神的力量弥补了物质的不足。艰苦的办学环境磨练了师生的意志,大夏办学始终以务实态度解决现实问题,而绝无故意制造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来博得个人虚名和私利,其胸怀大我,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是自内而外生发出来的。

共谱“师生合作”的立校精神,这是大夏大学对办好现代教育弥足珍贵的一份贡献。作为一所由学生提议、师生共创的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将“师生合作”解释为“群策群力”,他希望大夏全校师生办学各项事业都要“一心一德,共同工作”。大夏将“师生合作”视为立校精神,教育家之引领作用也在师生合作之中得以彰显。“师生合作”的精神首先贯彻于导师制之中。大夏自1929年起率先于部分年级实施导师制,不久又推广至全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导师,接受导师有针对性的单独指导训练,开国内各大学风气之先。导师制的实施,增加了师生之间接触的机会,改善了师生关系,也使学生能于修业之余,还能接受导师浸润之影响,兼研修立身处世之道。自学生入校起至毕业止,始终在所选导师指导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性情态度及人生观等均有深入明了的认识,更易实现因材施教。

1951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在大夏大学中山北路原址上诞生了。这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原有文、理、教育各系科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师范教育发展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也将大夏的“师生合作”“三苦精神”与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代代相传。

娄岙菲(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