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话剧《不可说》真的“不可说”吗? 不能忍的,其实不仅仅是《庆余年2》的广告 铸造文学与舞台剧的双向赋能 “三生花”,花开不败为哪般? 最上海,也最中国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6-02

“三生花”,花开不败为哪般?

◆ 戴钟伟

随着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问世,宣告着一个根植于上海红色文化的经典IP,将正式以“三生花”的样态竞相绽放在中国艺坛。一个内容IP,从大银幕诞生到舞台重构,然后重上大银幕焕新再造,其跨越数十年的艺术嬗变历程,注定将成为一个独具范本价值的文化现象。

艺术突围

如果说1958年版的影片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IP之花的首度绽放,2019年由韩真、周莉娅联合执导,王佳俊、朱洁静主演,上海歌舞团出品的同名舞剧,则充分发挥了舞蹈艺术写意、会神,恣肆、隽永的基因特质,堪称完美的“二度创作”,使得经典IP之花更是在当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舞剧同样奉献了一句堪称“戏眼”的主题词,不仅加深了舞剧本身的审美深度和情绪共鸣广度,对于红色经典文化IP,也进行了一次与时俱进的深化与升华。

舞剧电影的创作初衷,就是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时代舞台经典,通过现代化的光影技术,长久地留在时间长河里。郑大圣执导的这部舞剧电影,从首映的观看体验上,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一次颇具创新价值的艺术突围,在大银幕上,“电波”这个经典IP三度绽放奇光异彩。这个根植于上海的红色文化经典IP,终成一朵各具精彩的“三生花”。

艺术创新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电影导演,郑大圣导演在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创作中不变与变化的整体分寸感,在不露痕迹,高度的克制内敛中,在影片中做出了自己的艺术“加法”和“减法”。

所谓的不变,是导演不仅忠实地呈现了原版舞剧符号化特征强烈的质感氛围,也基本完整保留了原版舞剧中最经典的舞蹈段落,如《渔光曲》《诀别》等,舞剧中风格化的报馆、旗袍店的群舞场面,也得到了高度还原,甚至在经典舞蹈段落的拍摄的主机位上,刻意地采取了剧场观众的视角。即使从未进入剧场看过舞剧的观众,也能从这部电影直接感受到舞剧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但如果止步于此,这部电影可能还是难以挣脱“舞台纪录片”的审美疲劳。于是,在充分尊重舞剧本身的艺术语言系统的完整性基础上,导演精妙地加入了两个独特的导演视角,进行了大胆的“变化”。一是充分发挥影像艺术的独特张力,全面应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伸缩炮、LED虚拟摄影等最新影像技术,用个性化的蒙太奇手法,在完整的舞蹈段落里画龙点睛地呈现主人公的眼神、神态和肢体微表情。在男女主人公情感升华的几个关键段落的共舞中,背景更是以电脑特技辅助,对人物内心的情绪进行了风格奔放热烈的外化表达,崭新的影像语言与经典的舞蹈语汇强烈对撞,构成了别致而和谐的复调叙事。

影片中,还精心设计了带有布莱希特间离风格的打破四面墙的立体视角。在小裁缝英勇牺牲一段,大胆地将主体机位摆放于舞蹈演员身后,直接代入了台下正在观看舞剧现场表演的现代观众,使观看者成为镜头语意的有机构成。即便是在《渔光曲》的舞蹈段落里,导演也在观众主视角之外,增加舞台侧幕条的类“窥视”的第三者视角镜头,这种“间离”感强烈的镜头语言的作用,不仅更加凸显了人间烟火的美好,也隐隐地暗示着这种美好的脆弱易碎。风格化的艺术处理背后,寄托着导演强烈的创作主张——让经典和现实产生强关联,为此,他不惜打破观与演的固定逻辑,利用镜头主客关系的倒置,猛然将观众从艺术欣赏者拉到了人生共情者的位置,从审美客体变为共情主体。

艺术魅力

舞剧电影相比于舞台版本的最大突破,是增加了现实场景中的生活化表演段落,特别是对李侠和兰芬潜伏12年的家庭生活进行了层次丰富、细致入微的展开,从石库门弄堂里的人间烟火,到亭子间里的举案齐眉,两情相悦。在影视基地精心搭建的家居场景里,完成了高度生活化的氛围营造,其画面质感令人不由自主被带入情境,由此也带来了这部影片最大的惊喜,就是两位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奉献了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表演段落,特别是在诀别的高潮段落,朱洁静的一段无声哭戏,其难度和完成度,令许多专业人士也连连赞叹。一流的舞蹈家和一流的影视演员之间,那一种叫作“艺术通感”的“X元素”,在两位优秀的舞者身上迸发出了迷人的火花。也许在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之后,王佳俊和朱洁静会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还艺术化地对1958年电影版中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和2019年舞剧版中经典的主题词“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进行了基因化的“复刻”,一段老电影里的声音和一句已经在剧迷心目中成为观剧密码的主题词,都在舞剧电影中一个最意想不到的场景相继出现了,“三生花”同根同源,完美对接。作为经典IP“三生花”的最新一朵,舞剧电影的主创团队也创造出了只属于这一版舞剧电影的经典时刻——电影尾声时,两位主人公穿越时空,在当代的上海城市景观中,隔江相望起舞,然后在朝霞中,对着浩然长空,默默叩击出“我爱你,永远”的摩斯电码,这时,三部作品的精神脉络豁然打通——共同的红色底色,共通的文化情绪,共振的人间情感,通过一代代艺术家彼此呼应的真诚表达,“电波”一次次焕发出崭新的文化魅力,在时代长河中永不消逝,由此而生的“三生花”,才能花开不败。当这朵“三生花”绽放在我们的时代,作为观众,我们会情不自禁喝一声彩。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