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星期二
好事会“花”生(插画) 红楼儿女消暑趣话 梅雨天的午后 看展心暂明 来自古堡的神秘讲述 窈窕香鱼
第13版:夜光杯 2024-08-02

看展心暂明

吴晓珺

编者按:暑期展览大热,反映出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与追求。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热衷,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看展览。

这段时间,上海出彩的展览不断,比如现在热得发烫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直保持关注度的《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展、上海图书馆东馆近期开幕的《马可波罗奇迹之旅:探索与求知》等等,各类展览在上海屡屡破圈,让看展爱好者乐此不疲。展览,这一曾经的艺术“窄门”,如今正以一种更强大、更深沉、更内在的文化力量开始引导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王德峰说,要深切体验我们所处的文明、历史、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话,至少需要三种修养:音乐、哲学、艺术。其中艺术被哲学家黑格尔称为“心情的操控者”,其调控“情绪价值”的作用非常大。据一项小型研究发现,当人们欣赏艺术时,大脑多巴胺水平会增加9%,多巴胺这种快乐激素,不仅能启迪人心,还能安抚情绪。

其实,看展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已经成为时下00后的养生新思路。这是很著名的一张“看展药方”:如疲劳的时候可以选择去看看画展,焦虑的时候可以去博物馆看看文物展,心情抑郁的时候看看神经大条的二次元展览,神经衰弱的时候去看看最近火爆的《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保证让你极其治愈。

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就是看“光影秀”,夜幕降临,伴随着咏叹调的优雅光影线条,幻化出30组色彩多变的场景,这是华丽优雅的古典乐与光影艺术互相交融,带来视觉和听觉双重增维,彻底放空观者压力的一个经典展览案例。

抛开展览的外部效应,回归艺术本身,对于普通看展者来说,相比文学、戏剧和音乐,欣赏所需具备时间和感知力,看展览的“门槛”并不高。

买张票子看看展览,在上海早已不是难以逾越的欣赏鸿沟。比如这次《中国画和印象派油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经典馆藏光影体验展》中,中西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强烈和美妙的冲突,让观众印象深刻,很佶屈聱牙的艺术概念,在光影展览的表达中,细腻地传递给了观者,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展览就是拥有着这样的魔力,无声地浸润着我们生活的罅隙。

如今,看展这件事由于网络平台的协助已经不再是“诗和远方”那样遥不可及,在小红书和B站的普及更是让它渐渐走下神坛,在年轻群体中开辟新的风口。

作为一个看展爱好者,7月初我也看了一场光影和古典乐交融的展览。这场集结从“60后”到“00后”的五代中国独奏家的音乐视觉盛宴上,交织起伏的旋律和节奏,以光影的形式直接冲击了我茫然的音乐感知。展览的形式让每一个音符都有着超越现实的力量,在音乐家的演奏下,乐韵如丝如缕,或抑或扬,或隐或显,但都殊途同归地让艺术跨越古典与现代,在不同维度实现了时空的叠合,打开人与音乐、人与自身、人与万物之间的通道。这个展览美不胜收。

展览的魅力在于能让你洗去浮躁,能给观者鼓舞和力量,现在很多追求“内核稳定”的年轻人把走进展厅放入了年度的待办清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