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庸
暌违五年,韦伯摇滚系爆款力作英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再登上海舞台,持续三周,并于今日收官。
看过《摇滚学校》的,被归为“校友”。在上海,在中国,“校友”的数量越来越多,且“校友”们热衷“返校”,重温摇滚音乐会搬进剧场的热烈与炸裂。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我们,只是被深深打动。摇曳的灯光、漫天的泡泡,还有摇摆的音乐,前滩31演艺中心门外,剧情已落幕,但人群却久久不愿散去。《摇滚学校》的魔性究竟是什么?
音乐剧,音乐当然是主角,毕竟是韦伯的作品。《摇滚学校》根据知名同名喜剧电影改编,由创作了《剧院魅影》和《猫》的音乐剧大师韦伯作曲,以及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导演劳伦斯·康纳等金牌主创重磅打造。舞台上,12名个性迥异的小演员连唱带跳,吉他、贝斯、鼓、键盘等各种乐器手到擒来,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现场演奏,尽情摇滚。音乐的戏剧性一直都是韦伯的拿手好戏。在保留电影版同名主题曲的基础上,韦伯为音乐剧全新创作了12首作品,随着情节变化,充满感染力的旋律让你走进人物内心,与其同频共振。2019年《摇滚学校》第一次来到中国,便刮起一阵摇滚旋风,7城、99场,为每一个音符沉迷。
剧本也是精华。《唐顿庄园》的编剧朱利安·费列斯参与书写。故事并不复杂。潦倒的摇滚明星杜威,为生活所迫,冒名顶替自己的好友进入一所声名在外的小学赚取外快以交房租。但杜威并不打算按部就班地做一个常规版本的教师——教学、改作业、评分,他发现这群拉小提琴、弹钢琴的孩子身上有着另一种天赋,他要让这些循规蹈矩的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立最酷的摇滚乐队。
究其实质,《摇滚学校》的魔性是人性的共鸣。不复杂的故事,不复杂的讲述,因为如此贴近生活,让每个人都可以代入自己。杜威并不被世俗接受。年轻时一起玩乐队的贝斯手内德,已经成为一名老师,找到了女朋友,人生被设定——升职、加薪、娶妻。偶尔,在女友出门跑步的空隙,他开大音响,换上私服,与杜威一同摇滚,找回一些年轻时梦想的片段。但也只能是偶尔与片段了。所以,与所有的期待格格不入,坚持自己的热爱不愿意妥协,无财无势的杜威,因为没有成为又一个“流水线商品”,被认为没有长大,不通人情,是被社会淘汰的失败者。人群中,大概杜威不多,内德很多。因为,杜威有点“傻”。聪明的我们慢慢放下了那些年轻时曾让你两眼放光的热爱,走上了按部就班的轨迹,我们遵循了标准化,并成为了标准化。连精英小学的校长莫林斯自己大概都忘了,现在的自己有多刻板,当年的自己就有多摇滚。
还有家长。所有的约束、所有的勒令,都贴着爱的标签。仿佛如此,就可理所当然又理直气壮了。台下观演的家长是不是觉得台上的台词分外熟悉?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说过:“今天的学习,是为了让你的明天拥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中的很多人还说过:“你爷爷踢足球,爸爸我也踢足球,所以你也要踢足球,我们家的男孩子都要踢足球。”乐队造型师小比利喜欢时尚,那可不是那么男子汉的选择。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听听孩子的心声?而明明,这也是家长们还是孩童时自己的小小奢望。
生活从来都不轻松,一路打怪,变得强大,似乎我们便也成了铜墙铁壁,不那么近人情了。不是非要每个人都任性地,不管不顾地去追逐年少时的梦;也不是付出所有便一定能得偿所愿,但在芜杂的日常中,哪怕只保留一点点火花,保留一点点纯真,保留一点点“傻傻”的自我,即便在最寒冷的夜晚,你也会因此而感到温暖与慰藉。
摇滚可以是个形容词,人海茫茫,人声沸沸,屏蔽杂音,倾听自己——快意的一声呐喊,你可以很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