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玥
在今年中国嘉德2024春季精品展上,400余件中外艺术珍品中有不少作品被标注了“税”字,因为这批从海外而来的珍品是在保税状态下展出的,待展览结束后又会被送抵北京,迎接春季拍卖会的到来。
这是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联合交易体首次协助国内头部拍行开展的“浦东首秀”。随着全国首个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的持续深化,上海不仅是文物市场监管改革的排头兵,也越来越向社会文物政策创新示范区和社会文物保护利用新高地迈进。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率先启动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上海市文物局围绕新时代社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总体布局,聚焦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在文物回流、保护展示、人才培养、进出境审核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放大国际文物艺术品“入海口”,畅通海外文物回归“主通道”。
据上海市文物局统计,2023年全年上海共举办文物拍卖会863场,上拍标的157029件,总成交额突破50亿元。一系列创新政策,以精准有效、务实可行的举措,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营商环境、交易规模、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磊深有感触:“拍品申报流程大大简化,以前要跑线下窗口,现在一网通办上传电子材料即可,至少快了7个工作日。”
上海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办理文物进出境的首选口岸,更多海外中国文物可以以保税状态留在境内。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启动开展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逐步构建起文物艺术品交易制度体系。
(下转第5版)(上接第1版)
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贸区落地,全国首部社会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正式施行,文物临时进境“6个月×N”制度的常态化实施以及支持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的举措……这些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制度创新探索,极大提升了文物艺术品展示交易全流程的便利程度,实现了资源聚集、交易便利、效率提升。
支持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是法规明确的又一项有力举措。这意味着处于保税状态下的文物艺术品办理相关批文手续后,可以便捷地出区展示交易,参与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或者各类艺博会、展销会,形成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新模式。
去年11月,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携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中心大厦,宣布联合交易体启动。“文物艺术品从自贸区保税区域运出,来到上海中心的拍卖会现场,完成交易后在陆家嘴画上句号,整个文物艺术品交易链在浦东形成了闭环。”上海自贸文投总经理谭翼回忆,去年12月举行的首个拍卖会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便顺利落地,“拍卖不过江(黄浦江)”的行业惯例从此成为历史。
2019年起实施的市政府规章《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是全国首部民间收藏文物领域的省级政府规章。针对古玩旧货市场中存在的大量未经审批而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情况,上海形成了政府管古玩市场、古玩市场管商户的监管模式,使大量的小规模商户可以在“阳光”下合法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目前,云洲、虹桥、中福、新藏宝楼、豫园5家古玩旧货市场都统一申领了文物商店资质,共计246家经营文物的商户。云洲古玩城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赵蕾感慨:“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她表示,也因此古玩城和商户从纯租赁模式转变为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古玩城在商户资质审核方面更加规范、严格,因为要对挂出的每一张证“负责任”。
作为长三角地区文物鉴定的重要力量,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也于去年11月挂牌,负责文物进出境审核、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和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等多项文物鉴定业务,将更加充分发挥文物鉴定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基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