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至10日,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原创话剧《同学少年》将作为开学季“第一课”亮相中国大戏院。昨天,该剧组在创作分享会上透露了台前幕后,让更多人了解了“故事背后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比乐中学的5名初中生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背上行囊坐着闷罐车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并加入文工团,为一线战士送去心灵良药。七十余年过去,这段上海往事被故事原型之一李茂新的女儿李菁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中,“抗美援朝文艺老兵的记忆碎片”让当代青年感受到父辈心中的爱国情怀以及留存在他们记忆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话剧《同学少年》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现了青年学子为国家和民族大义,毅然走上战场的英勇与无畏。剧中,以《沉思》为代表的小提琴曲渲染了情绪,而辛弃疾的诗词也让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再现眼前。她说:“这群普通的初中生能成为文艺兵,在炮火弥漫的战场坚守至最后,也正是文化和艺术为他们内心带去的坚实力量。”
导演马俊丰读完《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后,被少年的果敢和勇气深深感染,只觉得“血往上涌、泪往下流”,“一方面是少年怀揣着家国情怀奔赴战场激荡着心灵,另一方面是上海家中亲人的牵挂让人揪心。”他将运用灯光把战场和小家的场景重叠在同一个舞台时空,力求“用艺术的真实碰撞历史的真实”。
挖掘这一题材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创作中心主任魏东晓。他说:“在聚焦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同学少年》的切入角度十分独特。”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