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背水一战写传奇 硝烟弥漫  锤炼尖兵
第16版:军界瞭望 2024-08-26

背水一战写传奇

回忆红旗-61改进型导弹打靶

我军护卫舰发射新式红旗-61舰空导弹

红旗-61导弹曾参加国庆阅兵

梁晋才(站立者)在动员大会发言

1989年,根据国防需要,上级要求用有限时间、有限经费对国产红旗-61导弹武器系统做较大改进,扩大作战空域,强化实战能力。受领任务的上海航天人明白,这可不是简单的改进,几乎是研制一款新型号,且投入资源少,时限仅两三年,要冒很大风险。但上海航天人迎难而上,总设计师梁晋才勇于担责,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写下了中国战术导弹事业的新篇章。

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

为达成既定战术技术目标,研制团队为“新红旗”设计了独特的“静不稳定弹体”,提高导弹的机动能力,扩大作战空域。导引头也取消驾驶仪自由陀螺,改用固态源,以缩短作战反应时间。发射箱也进行小型化处理,变成六联装发射装置,能抗击更大规模的空中目标。这一连串新方案,让“新红旗”与“老红旗”已“判若两人”,性能也有较大提升。

可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新红旗”定型,老路是走不通的。经集体研究,研制团队选择了省钱省时的捷径,取消独立回路和闭合回路试验阶段,直接拿两发战斗遥测弹投入靶场鉴定试验,把实弹飞行试验次数减到最少。

但这样做就得“两发全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身为项目负责人,梁晋才清楚,研制程序的跨越,只是表现在形式上,但研制规律不能违背,因此狠抓质量控制,同时充分利用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各个环节进行半实物仿真,对每个仿真数据都仔细分析,做到心里有数。经过创新努力,1993年,“新红旗”依照时间节点送到渤海湾畔的国家靶场。

海情恶劣 背水一战

这是一次极具风险的背水一战。发射前夜,梁晋才久久徘徊在海滩上,他的心潮也和大海一样起伏不平。似乎是心心相印,首发导弹很争气,伴随“发射”的口令,导弹一举击落长空一号靶机。旗开得胜,士气大振。

第二发定于三天后发射。这一回更难了,因为它不是打过去那种雷达反射信号大的长空一号靶机,而是直接打直径仅20厘米、长2米多的活动靶标,它反射信号小,命中难度相当大。的确,作为未来的用户,海军对“新红旗”寄予厚望,但也对它要求很高,毕竟国产战舰需要作战空域大、机动性强、能拦截各种空中目标的防空兵器,才能保卫海疆。

拿到靶试那天的海情报告后,梁晋才看到届时将有6级海情的恶劣天气,风速达14米/秒,侧风17米/秒,而靶试的要求是不能大于10米/秒。“打,还是不打?”这关乎“新红旗”的命运。经过与海军协商,最后一致决定“打”!梁晋才当场表态:“越是艰险越向前,红旗-61从来就是在逆境中崛起的。”如果“新红旗”通过这次大考,就能进一步证明其技术过硬。海军领导也表示,如果风大浪大,带弹军舰离岸困难,就将军舰拖到海上发射位置,强行发射。基地海军飞行团团长也表示:“困难再大,气候条件再差,也保证将参试飞机飞上天。”

冒险参试 一击中的

靶试当天,梁晋才不顾高龄,随舰出征。大海剧烈咆哮着,浪头像拳头一样砸向军舰,伴随着舰体大幅晃动,梁晋才胃里不时泛起酸水,也证明了他对恶劣海情的不适应。13时许,导弹做好发射准备,但飞机因气象条件不佳不能起飞。15时,飞机强行起飞,长达5000米的钢丝绳拖着靶标在天空中晃晃悠悠。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此次飞行风险极大,一是恶劣气象里强行飞行危险程度高;二是导弹万一打不中,靶标无法收拢,飞机带靶标降落也有危险。

发射进入倒计时,10秒钟内,靶标的航路仍不满足发射条件,引航员尽了最大努力,终于在倒计时3秒内勉强使靶标达到射击条件。导弹就是抓住这宝贵的3秒钟,瞬间点火出筒,一举击中靶标,碎片在空中纷纷扬扬。“打得太漂亮了!”全舰官兵欢呼雀跃,他们从来没见过性能如此优良的导弹,这是基地几十年来最精彩的一次靶试。

两发两中,击落目标,其中第二发打的是国内导弹试验从未用过的拖靶靶标。终于,“新红旗”一次性通过了军方鉴定试验,开创了中国战术导弹特殊条件下的研制范例。

游本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