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生报到,校内各学院摊位前人头攒动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昨天是复旦大学本科生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和全球40多个国家的4300余名2024级本科新生,开启了在复旦的求学生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复旦不少专业首招学生。成为复旦人的第一天,这些学子们想说些什么?
两大“计划”
杨佳选、孙佳择是一对双胞胎,同时也是相辉学堂“相辉计划”新生。8月24日,兄弟俩兵分两路来到复旦大学:哥哥杨佳选乘车,弟弟孙佳择骑电动车。从青浦骑行两个小时抵达学校,当孙佳择看到复旦校门时,眼前一亮,感叹一句:“终于到家了。”
“数学是我俩最热爱的学科,带给我们钻研精神、严谨态度、创新思维,适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复旦数学是我们的向往,希望在大学里可以继续钻研。”作为相辉学堂“相辉计划”的新生,两人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充满期待,“听说我们的师资顶尖、同学实力强大,希望能早点上楼红卫、姚一隽等老师的课。”
张天泽是相辉学堂“香农计划”新生。他来自贵州,是布依族少年。作为相辉学堂“香农计划”的首届新生,早在入学前,他就做了功课。他说:“一生一策、一生一导、自由分流、本硕贯通都吸引着我。学校配备学业导师答疑解惑,也在政策上给予极大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内容。我期待与大师相遇。”
四大创新学院
今年还有复旦四大创新学院首次招生。薛亦乐是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的新生。有意思的是,她和朋友曾在1月份一起参加过创新学院的揭牌活动。“当今社会已经越过了‘从无到0’和‘从0到1’的创新,正处于‘从1到100’的创新阶段。”揭牌活动现场的一位复旦教授的演讲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她看来,医药领域是民生关键,值得“从1到100”迈进。“生物医药工程是我向往的专业。”填报志愿前,薛亦乐参加了校园开放日咨询活动,和陈颉院士交流了解专业和方向。“用平和谦逊的心态,记住自己的初心,找到合适的方向。”她说。
柯涵是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的新生。为何选择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她回答:“这个学院对于人工智能内部逻辑的挖掘、伦理的探究,既具有科技的理性色彩,又具有人文的魅力,与我心中的专业愿景十分契合。”展望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生活,她希望通过合作与探究,发掘人工智能背后的理论知识,探寻多种运用,期待在这里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结识更多“有趣的灵魂”。
肖佳成是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的新生。他说:“我对芯片这种充满魅力的元件感到着迷。它是如何控制智能手机、计算机这些复杂系统的?我想寻求这类问题的答案。”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的新生叶皓诚,从高中时就对计算机和机器人感兴趣,来大学报到时,他特别询问了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听说专业课中有很多与机械相关的内容,学生也会提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创研发。”对自己的动手实操能力有信心的他,非常期待尽快走进科研一线。
卓越班
今年还有卓越班的新生。白纾毓就是新闻学院望道新闻卓越班的新成员。校园开放日上,她对新闻学院的导师制、人民日报媒体老师教学很感兴趣。“我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从事新闻业可以接触世界、记录世界,传递真相与正义,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复旦校园的热情、美丽的校园环境、辅导员姐姐和志愿者们的贴心引导,让白纾毓感到很温馨,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未来,除了要学好新闻专业知识、培养新闻人素养外,她还希望能拓展视频拍摄、剪辑等硬技能。“努力向上,度过愉快的4年生活。”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