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墨上黄山风景好 石湾陶艺·大吉大利 别有趣味的彩绘套杯 题画诗中的清凉意境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4-08-31

题画诗中的清凉意境

清代画家龚贤的《挂壁飞泉图》

◆ 李笙清

每到炎炎盛夏,暑热难耐,人们往往在空调、电扇营造出来的环境中舒适度夏。其实在不知电为何物的古代,人们对消暑纳凉也有着独特的体验,这在一些题画诗中随处可觅,而且充满情趣。

高山峻岭,植被葳蕤,飞瀑流泉,古木深潭,尤其是大山高处,一般都是古人消暑的好去处。寓居金陵的清代早期昆山画家龚贤擅画山水,在他的一幅《挂壁飞泉图》中,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楼阁茅屋掩映其间,画上作者的一首自题诗道出了古代高士隐居山林的清凉闲适:“挂壁飞泉同夜月,月光来处四窗虚。山中满地白云湿,不是楼台不可居。”诗意紧扣画意,抓住挂壁瀑布不停飞泻、山间空气潮湿清润的自然现象,描绘出山间楼台之上适宜盛夏居住的特殊环境,令人于暑热难消之时心生几分向往。

比龚贤小5岁的安徽宣城画家、诗人梅清,自中了顺治十一年举人后屡试不第,干脆过起了田园耕读生活。在他的眼里,盛夏消暑的绝佳之地,应该是凉意舒适的山涧深潭之畔。于是,在他描绘黄山深处美景的《白龙潭图》上,留下了一首有感而发的自题诗:“苍松翠壁瀑声奇,六月来游暑不知。仙子真踪无处觅,白龙潭上立多时。”悬崖上苍松横生,山涧畔苔藓滋生,日夜不息的瀑布飞溅起雨雾潮声,山风送爽,暑热不侵。作者为“黄山画派”领袖,黄山的山水境地无不留下他的踪迹,可见作者在白龙潭畔实地体验过多次,才有诗中“六月来游暑不知”的一份惬意,为今天的炎夏旅游者提供了清凉舒适的旅游路线。

浓荫匝地,凉意自生,古人喜欢在居住的房舍前后多植树木,以树荫营造出消暑纳凉的闲适环境。我国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的王翚画了一幅《山水图册》,画面上茂树修竹,溪水缓流,浓荫下的草堂轩窗敞开,屋中主人静心读书,室外有骑驴客人缓缓来访。作者以明代画家沈周的一首诗作为题画诗:“山压茅檐树压溪,摊书不觉日痕西。庭前红叶落如雨,一个竹鸠当客啼。”草堂主人于浓荫营造出的清凉世界中勤奋读书的意境呼之欲出,亦突出了古人以读书来消夏纳凉的乐趣。此外,王翚的《水阁延凉图》则道出了建于水上的水阁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绿树团阴散晚凉,水扉开处看鸳鸯。坐来独爱南风起,分得荷花茉莉香。”炎炎盛夏,诗人漫步水阁之上,南风习习中,看鸳鸯戏水,闻花香氤氲,意境清远,幽趣淡然,描述了水阁之上驱暑纳凉的惬意。

竹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深受古人喜爱,历史上古代名人于居所庭院多植茂竹,幽篁拂窗,清气满院,几乎达到无园不竹的地步,享受一份清雅的同时,也为居室带来一片清凉环境。画竹,亦是历代画家极其喜爱的题材。明代画家陈芹在一幅《修篁文石图》上有一首自题诗,道出了古人在夏日水边竹林中小寐的舒爽惬意:“水上修篁碧玉枝,含烟浥露映涟漪。石床睡觉啼禽罢,正是清风到枕时。”潇潇清风穿枝拂叶,禽鸟啁啾石床梦醒,竹林疏凉暑气全无,不失为古人消暑纳凉的绝佳之处,令人心生向往。

夏日荷花盛开,碧绿的荷叶圆如伞盖,“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荷塘亦是古人消暑觅凉的好去处。清初画家、诗人恽寿平特别喜爱荷花,55岁那年夏天,恽寿平创作了一幅绿荷红花水草丛生的《夏荷图》聊以解暑,并不忘题诗一首于画首:“如有熏风起研池,鲜霞犹护半坡枝。露湿红衣散金粉,微香残夜纳凉时。”试想在盛夏漫漫长夜,缓步游走于安谧的荷塘边,水凉风生,清香四溢,无论是视觉、嗅觉还是触觉,都被眼前之景调动起来,俨然已被诗意的荷塘消去了满身的溽热,连心情也似乎得到了净化。

古人的种种消暑纳凉之法,透过诗意渲染于画作之中,既诠释了画意,又增添了情趣。明代画家项德新在“长夏暑盛”难耐之际,绘《桐荫寄傲图》并题诗一首,显示出画家对“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之桐树重荫、清泉寒声驱散暑热的向往。“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对芭蕉有着特殊爱好,家居窗前多植芭蕉,蕉叶高大重叠形成荫凉舒适的环境。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以芭蕉为题材作画题诗的较多,他的一幅《蕉荫琴思图》扇面,画的是古人于芭蕉叶下抱琴沉思的闲适画面,并创作一首题画诗:“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须鼓,天地自知音”,对“蕉下不生暑”的阴凉环境进行了写实的描述,描绘出古人在芭蕉叶下纳凉静思的生动场景。

古人将自己在酷暑季节的种种纳凉体会,通过画意和题画诗,一一诠释于画端,亦展示了古人纳凉消夏的聪明才智。炎夏之时吟诗作画,犹如清风拂面,甘露入肠,令人凉意顿生,泛起几许怀古幽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